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有明显区别,对机体的影响差别甚大。良性肿瘤一般易于治疗,治疗效果好;恶心肿瘤危害大,治疗措施复杂,效果尚不理想。若将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可能延误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相反,如把良性肿瘤误诊为恶性肿瘤,可能导致过度治疗。因此,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归纳于下表。
某些组织类型的肿瘤(如卵巢浆液性肿瘤),除了有典型的良性肿瘤(如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和恶性肿瘤(如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之分,还存在一些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肿瘤,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有些交界性肿瘤有发展为恶性的倾向;有些的恶性潜能目前尚难以确定,有待通过长时间随访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行为。
瘤样病变或假肿瘤性病变是指本身不是真性肿瘤,但其临床表现或组织形态类似肿瘤的病变。一些瘤样病变甚至容易被误认为是恶性肿瘤,因此,认识这一类病变并在鉴别诊断时予以充分考虑,是十分重要的。
必须强调,肿瘤的良、恶性,是指其生物学行为的良、恶性。在病理学上,通过形态学等指标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借以对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进行估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这是肿瘤病理诊断的重要任务,可谓目前各种肿瘤检测诊断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但是,必须认识到,影响一个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因素很多、非常复杂,病理学家观察到的只是其中某些方面(肿瘤的形态学、免疫标记等),有许多因素(特别是分子水平的改变)目前我们知之甚少;而且,组织学诊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组织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等技术问题。所以,这种预后估计并不是十分精确的。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除了依据当时病理学界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并立足于医师的经验与判断,还需注意临床与病理的联系,亦即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影像学资料和其他检查结果。在医学实践中,病理医师的角色是会诊医师,通过综合临床和病理信息,提出诊断意见。在拟定治疗计划时,各科医师有责任全面考虑临床与病理的联系,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包括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复杂性通常缺乏了解,往往期望对所有问题(良恶性、治疗反应、生存期等)获得简单确定的答案。各科医师(包括病理医师)有责任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公众,使他们对这些疾病的诊治复杂性有充分认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