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境中撑起粤剧事业一片天
在自动遥控的舞台彩灯照耀下,唐明皇思念梦中的杨贵妃:“旧欢如昨,恨隔人天……”一曲长留后世的悲歌回荡在观众心中……
今年4月下旬,应邀前往澳门演出的罗定粤剧团(又名云浮粤剧团)以其精彩的首场戏《杨贵妃》倾倒澳门观众。一名观众高兴地说:“想不到地方粤剧团的演出有如此高的水平,无论是唱、念、做,抑或是舞台布景、音响,均属一流水准。”
在现今粤剧生存比较困难的时候,罗定粤剧团不但在粤西享有盛名,而且在珠三角地区、澳门等地拓展了演出市场。去年,他们送戏下乡达169场,逾额完成上级交给的演出任务。今年也已演出超过百场,在众多市级粤剧团中名列前茅,被罗定市委评为“固本强基示范单位”。
罗定文化局覃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粤剧团有这样的成绩,和支部书记、杜路坤团长的努力分不开。因此他取得了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与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团长办砖厂 挽救粤剧团
据粤剧团前团长、现罗定市文化局李副局长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罗定粤剧团改制遇到史无前例的困难,那时候是要钱没钱,要观众没观众。粤剧团何去何从?杜路坤的弟弟―――一个开金矿发了财的老板对他说:“来我这里共同发财吧,不要再唱戏了。眼看着看戏的人愈来愈少,你们怎样走向市场?”面对一团人,杜团长谢绝了弟弟的好意,他向弟弟借了几十万元,开办了两间砖厂。在砖厂打拼期间,他让团里的女演员该生孩子的赶快生。
剧团就这样停演了两年,杜团长在砖厂里头顶破草帽,光着膀子挖地基,晒得黑沉沉的十足一个农民。砖厂很快开始有利润,挽救了粤剧团,至今这砖厂仍是粤剧团的经济后盾。
城镇演出愈来愈难,粤剧团走向农村、渔村,自此在粤西成了名,并走向了珠三角地区。那时候很多乡道没建好,汽车进不去,道具只能人挑肩扛。每次,领导总是和大家一起装箱抬道具。有一次搬箱,汽车后栏倒下,恰好拍在指挥卸车的杜团长头上,立即血流满脸,到医院缝了8针。当时以为演出要中断了,没想到第二天,锣鼓又敲响了,杜团长依然是男主角。说起当时的情况,杜团长说,记得当时一个月没洗头,演出的汗把头发都打成了结。又有一次,他的喉咙受损,吐出半碗血,他人都以为他当晚没法上台,但他说,合约已签,不能违约。他喝下半碗酒,抖擞精神照旧上台。
为减轻村民负担,每次下乡演出,共产党员和几个青年演员从来不要求安排床位,演出完后把铺盖往舞台上摊开就睡,遇着天寒地冻的天气,杜团长总是找个顶风位置躺下。今年4月,剧团接到约请到澳门演出,当地按以往惯例安排了6间宾馆房间给地方领导及主要演员住宿,但等地方领导走后,剧团就把所有宾馆房间退掉,正副团长也就是男女主角和全部演员一样住到了戏院内,为接待单位省了数千元。澳门方面十分感动,说没见过主要演员也住戏院的,其他团多数嫌宾馆房间不够要增加,退房的事更是破天荒。
图:排练场苦学勤练。
正印俏花旦 剧团领头人
团长是榜样,副团长陈文萍也不含糊。在粤剧团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团里没有B角,A角必须晚晚唱足全场。在罗定粤剧团,杜团长是所有戏的男主角,而陈副团长则是所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有戏的女主角,数十套大戏的词曲必须唱得滚瓜烂熟,1招一式必须步步到位。
陈文萍家在广州,丈夫是生意人,家庭经济宽裕。她在生下孩子后,丈夫劝她回家,不要过“抛夫弃子”的生活。而且凭她的条件,加盟广州附近剧团不是难事。看着年幼的孩子,她也曾有过动摇。但罗定粤剧团离不开她,没有了女主角,剧团面临解体。文化局立即解决她的编制问题,在全局只有9个行政编制的情况下,破格把她调到文化局,使她享受公务员待遇。
领导的关心感动了她和丈夫,她决心在剧团做到退休。在罗定粤剧团,每个月收入仅一千多元,其他专业团体以5000元的月薪请她前去担纲她也不为所动。每天,她带领着团员苦练唱做念打,早午晚三功不间断。随着年龄治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上升,为保持腰肢灵活,她的呼拉圈一转就是上千个。她能演40多套戏,套套担纲,晚晚主角。
剧团花积蓄 培养接班人
后继无人是许多粤剧团面临的问题,罗定粤剧团把这个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去年,剧团拿出积蓄的钱选派了15名未达艺术院校中专水平的青年演员到艺术学校学习,为期两年,期望他们艺术成才。17岁的范冰燕在云浮曲艺表演中获一等奖,杜团长发现这是棵好苗子,立刻送她到罗定艺术学校读书,剧团负责所有费用,有演出机会就让她上台实践。小范说,剧团就像一家人,她很喜欢这里的氛围,毕业后就回罗定粤剧团工作。
从湛江艺术学校毕业的苏冬宁来到罗定粤剧团实习,她很快就喜欢上领导带头苦干、艺术氛围浓郁的剧团氛围,虽然湛江条件比罗定好,但她仍要求留在罗定粤剧团工作。离开父母已5年的苏冬宁一点不后悔,现在她已成为剧团的台柱之一,是罗定市政协委员。
时下,打麻将是许多剧团成员的爱好,每到1地演出,先摆出麻将台打上几圈,有时连化装都来不及。为培养年轻人的正气,罗定粤剧团规定任何时候不准打麻将。一来避免赌博,二来避免影响演出。结果粤剧团宿舍楼内,再没听到有麻将声。
近几年,团里的资金大部分投在改良装备设施上,用近百万元更新了舞台演出的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布景乐器,实现了电脑字幕。
该团投资300万元建起了剧团大楼,解决了职工的宿舍,结束了剧团艺人多年流浪之苦,从此得以安居乐业。装修了上档次的排练场,结束了过去在砖厂排练的日子。有一次领导视察,发现排练场没有空调,看到演员汗流浃背的模样,立即拨款10万元装空调,岂料剧团领导说,就是故意不装空调的,我们的演出几近都是露天,暑热冬冷,排练时太舒服了就不想下乡演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