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睑病 > 疾病常识

萧红是谁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苦难的一个

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受过最多苦难的一个女作家,二十岁之前的她生活在一个呼兰河边的一个小地主家里,二十岁那年她逃出封建家庭,从呼兰到哈尔滨,又到上海、日本、西安、重庆,最后到香港,一路上她病痛缠身、颠沛流离,憧憬着爱和温暖却始终没能遇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

萧红

她在世的时间仅仅31年,而她离去至今已有77年,在这77年间,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到了萧红作品的价值。但另一方面,萧红的私生活也成了议论的焦点。偏激者认为萧红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恶魔,因为她曾亲手抛弃自己的儿子,如靳以之女章小东就称“恨不得打萧红两巴掌”。中立者认为应当将萧红的私生活和作品分开来看,她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但不停的依附男人甚至抛弃自己孩子确实是错了。同情者认为萧红是那个时代最难最难的一个天才女作家,她是那个时代的挪拉,是文学界的洛神,同时又是一个普通的不幸的女人。

真实的萧红是个怎样的人呢?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萧红自己以及曾经和她相处过的朋友们。本文即从萧红唯一自传及当年文坛众人评价及追忆萧红的文章入手,力图还原一位真实的萧红。

萧红影视形象图

一、憧憬着爱和温暖的萧红

年12月12日,萧红为埃德加·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写了一篇名为《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的自传,这也是萧红的唯一一篇自传。在这篇自传中萧红回忆了自己二十岁前的大致经历:

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小地主家里;她的父亲因为贪婪而失去人性,对待仆人、儿女都极其吝啬而疏远,近乎无情。挨打后的萧红喜欢躲到祖父屋子里,祖父时常对她说“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萧红逃离了那个封建家庭(她称之为父亲的家庭),从此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萧红故居

写这篇自传之时萧红已经漂泊了四五年,她在结尾处这样感叹道:“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了。

逃离了封建家庭的萧红,面对着是一个黑暗而冰冷的时代,作为一名女性,她不得不依靠男人。但是,她却始终没能遇到一个靠得住的男人。汪恩甲、萧军和端木蕻良,萧红并没有在他们身上找到想要的爱和温暖,反而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汪恩甲将怀着身孕的萧红抛弃在旅馆,萧军理直气壮的出轨、打骂萧红,自私的端木蕻良更是将萧红当成一个玩物。

遭到了一次又一次伤害后,萧红终于意识到了那个时代作为一名女性的可悲之处,她对聂绀弩说: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萧红是孤独的,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孤独的内心,孤独并无所凭据。临终前的她却又是那么的不甘,她说: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作品未写完,祖国未解放,临终前的萧红,她是那样的不甘!一年前她曾在《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中这样写道:在黑黢黢的天空里,他们看见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和人类应有的光辉……在最后的战斗里,谁打得最沉着,谁就会得胜。我们应该献身给祖国做前卫工作,就如同我们应该把失地收复一样,这是我们的命运。

只可惜,病魔夺走了萧红年轻的生命,她竟没能看到侵略者被打跑,没能看到祖国的失地被收复,没有看到这个拥有爱和温暖的新中国。

萧红在呼兰故居的雕像

二、鲁迅夫人许广平眼中的萧红

在鲁迅先生逝世后,萧红曾写长文回忆鲁迅先生,从她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温暖和爱的长辈: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

在萧红逝世之后,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女士也曾写两篇文章追忆萧红。

在《忆萧红》一文中,许广平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这样的萧红:中等身材,白皙,相当健康的体格,具有满洲姑娘特殊的稍微扁平的后脑;爱笑,无邪的天真,是她的特色;不相称的过早的白发衬着年轻的面庞,不用说就想到其中一定还有许多曲折的生的旅途。

当时萧红不过23岁,却有了比较显眼的白发,若不是显眼,也不会被初见之下的许广平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d.com/jbcs/13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