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医院以“白衣天使、追逐梦想,凝聚力量、强健体魄”为主题,开展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插花等系列活动,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团队凝聚力和融合度,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
重温入党誓词
她在丛中笑
故事1
母校报告会,“80后”师姐“90后”师弟重温──
一起战斗的日子
“你好刘富康,我是郭珺,届毕业生,我也在武钢二院度过了50天,咱们还一起在4楼护理过病人。”“师姐好,我是刘富康,届毕业生,我一直记得师姐,你是我们很多人的偶像!”昨天,在第个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行了一场优秀校友报告会,邀请两位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队员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讲述一线抗疫故事。报告会前,护理系党支部书记熊湘萍介绍两位报告人相见时,原本以为互不相识的他们却一下子认出了彼此。看着郭珺和刘富康亲切地握手、交谈,窗外的阳光洒在两位年轻人的脸上,熊湘萍拍着他们的肩膀,欣慰地笑了。
师生向抗疫英雄郭珺、刘富康献花
本报记者谷岳通讯员李跃武周旭升摄
“虽然你比我小了9届,但是在我们二队人的心中,你们一队人都是英雄!”熟络了之后,郭珺对刘富康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敬意,也一下子把两人拉回到曾经一起在武汉、在武钢二院奋战的日子……
1月26日,作为天津支援武汉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医院重症医学科“90后”男护士刘富康随队出征。两天后,医院急诊科“80后”副护士长郭珺跟随天津支援武汉第二批医疗队前往武汉,两批医疗队的目的地都是武钢二院。1月28日,二队平安落地武汉,就在那一天,在武钢二院还未完成清洁消杀、医护人员有着很高暴露风险的情况下,医院开展消杀并进行工作交接,这也为后来二队进驻创造了条件。所以,在郭珺和所有二队人心中,一队堪称“敢死队”,每一位队员都令人敬佩。
支援工作开始后,有一次在4楼病区,郭珺看到一个年轻的男护士利用为病人换液的时间,俯下身子跟病人拉家常。聊得开心时,他和病人都大笑了起来,那种爽朗的笑声,瞬间穿透层层防护,感染着病房里的每一个病人。“在病房中,很需要这样积极的心理互动。这样的心理安慰也让许多病人从最开始的紧张、焦虑甚至不配合治疗,变得乐观起来。”郭珺说。那一次,全副武装的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交流,但是通过隔离服上的字迹,郭珺记住了这个年轻的男护士──刘富康。
而郭珺不知道的是,在刘富康心里,早已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偶像。“师姐,你还记得吗?有一次凌晨三点半,正好赶上交接班,整个武钢二院停电了……”其实,这段停电的记忆不仅深深地烙在了刘富康的心里,也令郭珺终生难忘。
那一天,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打开照明功能,以最快的速度互相帮扶着穿好防护装备,然后手搭着同事的肩膀,排成一队步入病房,准时完成了交接班。那一天,依赖一支小小的手电,郭珺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完成了一系列工作: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书写护理记录,核对、发放早晨的口服药、全天的治疗液体和刚刚送到的早饭,采集患者各项检验标本……那一天,凭借着13年的急诊工作经验、坚定的信心和过硬的专业技能,郭珺在黑暗中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便完成了当天8名患者静脉血标本的采集,并且每位患者都是“一针见血”。那一天,看着在小小手电筒微弱光芒下为患者采血的郭珺,刘富康和年轻的同事们不禁感叹:郭姐就是武汉版的“提灯女神”。
比刘富康提前9年走上护士岗位的郭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高考报志愿前,走过天津医专咨询台的她被老师“拦”住:“同学,你想报什么专业?你看上去是个特别温柔特别善良特别有爱心的姑娘,我觉得你很适合当护士。”因为老师的一句“赞许”,从未想过当护士的郭珺选择了天津医专护理系,毕业后成了一名优秀的护士。
与郭珺不同,刘富康从小的梦想就是学医。年从天津医专护理系毕业时,他以总成绩第一的名次考入医院。经过一年的科室轮转,被分配在重症医学科。“这里收治的都是急危重症病人,对护士的体力、反应能力、理论知识都是一个挑战,而我喜欢这份具有挑战的工作。”刘富康说。
下午三点半,报告会正式开始,郭珺首先开讲。刘富康坐在台下仔细聆听师姐的故事,时间仿佛回到了4年前──年春天,也是在这个礼堂,作为优秀毕业生导师的郭珺回到母校,为师弟师妹们做了一次有关“梦想”的主题演讲。那一天,即将毕业走出校门的刘富康也像这样静静地坐在台下。“当我看到自己用百倍的努力把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面对那些失而复得的生命,那些来之不易的欢笑,我会感到欣慰,感到无憾,更会感到无悔学医。我也相信,未来的你们一定比我们更优秀……”时至今日,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演讲台上的郭珺神采奕奕,全身散发着光芒。也是在那一天,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像师姐那样优秀的护士,把南丁格尔精神铭记于心,发扬光大。
掌声响起,誓言铮铮……抗疫之战,天津医专共有多位优秀毕业生奋战在武汉主战场。此时此刻,坐在礼堂最后一排的熊湘萍,看着台上的两位爱徒和台下即将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准护士”们,眼中泛着光,嘴角开始上扬……
故事2
医院脑系科主管护师李亚博──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走出校园到成为一名真正的护士,从ICU重症监护室到脑系科,从抗击H1N1、H7N9到阻击新冠肺炎,李亚博在医院走过了12年。三查八对、打针、输液、换药、心理疏导……在护理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她从一个毫无经验的“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主管护师,将自己的芳华绽放在护理工作的日日夜夜。
从出生开始,李亚博其实就与医学、护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说:“我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医院的家属院里,周围的医院上班。从小耳濡目染,听着父母谈论治病救人,觉得神秘而又神圣。所以说,小小的种子早就在我心里扎了根,长大后也要去做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传承父母的‘医学’基因。”
年SARS来袭,当时李亚博正面临高考,每天学校都给学生们测量体温,到5月份时更要求全部住校。她至今清楚记得,因为自己是走读生,身为护士的母亲抽空帮她把大包小包的行李往学校搬,累得满头大汗。医院影像科主任的父亲,医院“红区”参与救治患者,家里的事一点儿都帮不上忙。
李亚博说:“当时手机还不普及,我天天学习任务也很繁重,父亲具体是什么情况也没办法清楚地了解。直到6月份高考结束,我终于回到家,父亲也结束了‘红区’工作平安回来,我们父女俩才见了面。当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见到阔别多日的父亲,他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特别高大,就像窗外明亮而温暖的阳光,无边无际地倾泻下来笼罩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志向。”
填报志愿时,李亚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类学校,最后以二本成绩被河北北方学院护理系录取。年,医院,成为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也成了一名真正的护士。由于基础扎实,李亚博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适应了护士这个角色。
十几年来,医院参加了年抗击H1N1以及后来的抗击H7N9等多次应急事件。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李亚博从1月26日就进入了“红区”护理患者,到目前已经在“红区”工作了三轮。
李亚博说,她在“红区”里第一轮的工作是1月26日到2月8日,当时是在感染科二病区作为责任组长,负责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整体护理。初入一线面对未知的病毒,虽然也会像常人一样担心,但想想医护人员的天职,想想自己从医的誓言,再看到那些需要治愈的患者,就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困难。
在“红区”里包裹着厚厚的防护服和护目镜、口罩,虽然行动受限,跟患者交流要很大声,但李亚博带着护士们一方面做好日常的口服药物、雾化吸入及静脉输液等护理,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另一方面考虑到患者对病情的焦虑以及对家人的担忧,她们耐心地为患者讲解相关专业护理知识,用开朗乐观的语言去鼓励患者,大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也让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离得更近,形成合力,共同战胜病魔。针对新冠肺炎的家庭聚集性特点,李亚博和同事还尽可能地安排一个家庭的患者同住一个房间,实现“一家一策”,便于亲人间相互沟通和安慰,最大限度地缓解患者的恐惧和压力。
后面两轮在“红区”里的工作,李亚博面对的是重症患者。由于患者行动不便又没有护工帮助,所有的生活护理也要由护士来完成,护理难度和强度都是挑战。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深静脉换药、口腔护理、中药灌肠等操作下来,护目镜上经常是厚厚的水汽。同时,还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