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案摘要69:
王某,女,8岁,年5月12日初诊。
患者发热4天,皮疹2天。患儿4天前出现壮热不退,烦躁易惊,口渴喜饮冷水,面红目赤,2天前颜面及躯干皮肤出现皮疹、现丘疹、疱疹、结痂等多种疹形同时存在,分布密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请与脓疱疮相鉴别。
时间:25分钟分值:20分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
水痘
中医证候诊断
常证---邪炽气营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含病因病机分析)
1.以颜面及躯干皮肤密集分布丘疹、疱疹、结痂等多种疹形,疹色紫暗,疱浆混浊为主症,诊断为水痘。(1分)
2.壮热不退,烦躁易惊,口渴喜饮冷水,面红目赤,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辨证为邪炽气营证。(1分)
3.由于感受水痘时行邪毒,经口鼻侵入人体,邪毒炽盛,内传气分,毒传营分所致。(2分)
中医类证鉴别
(助理无需掌握)
水痘多在冬春季节发病,患儿有水痘接触史。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向心性分布为特征,疱浆混浊。
脓疱疮好发于炎热夏季,一般无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皮疹多见于头面、四肢暴露部位,病初为疱疹,很快变成脓疱,疱浆混浊。
中医治法
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方剂名称
清胃解毒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
及煎服法
生地9、黄芩9g、天花粉10g、黄连3g、升麻6g、连翘10g、牡丹皮6g、生石膏25g(先煎)、赤芍6g、芦根15g紫草9g、栀子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中医病案摘要70:
王某,男,49岁,已婚,个体户,年7月15日初诊。
患者咳嗽咳血2年余。现症:咳嗽、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请与吐血相鉴别。
时间:25分钟分值:20分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
血证--咳血
中医证候诊断
阴虚肺热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含病因病机分析)
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证机概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中医类证鉴别
(助理无需掌握)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而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墨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中医治法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方剂名称
百合固金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
及煎服法
中西医病案摘要69:(特别重要题)
倪某,男。23岁、未婚、学生。年4月8日初诊、
患者8天前不慎受凉后起病,咽部疼痛,伴恶寒,发热,口干。自服”阿奇霉素”后发热减退,咽痛减轻。2天前晨起出现眼睑浮肿,遂来诊。现症;全身浮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恢复较易,小便不利,大便调,发热,咽痛。
查体:T:36.5℃,P:98次/分,R:18次分,BP:/80mmHg,眼睑、面部浮肿,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苔薄白,脉浮数。
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透明管型3~5个/高倍视野。24小时尿蛋白定量3.9g。血浆蛋白:总蛋白(TP)42g/L、白蛋白(ALB)22g/L,血脂异常,肾功能未见异常。
时间:25分钟分值:20分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
水肿
中医证候诊断
风水相搏证
西医诊断
肾病综合征
西医诊断依据
①患者受凉后起病,咽部疼痛,伴恶寒,发热,口干。之后晨起眼睑浮肿,甚至全身浮肿。
②查体:眼脸、面部浮肿,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③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透明管型3~5个/高倍视野,24小时尿蛋白定量3.9g。血浆蛋白:总蛋白(TP)42g/L、白蛋白(ALB)22g/L。血脂异常,肾功能未见异常。
中医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利水
方剂名称
越婢加术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
及煎服法
麻黄18g,石膏(先煎)25g,生姜9g,大枣15枚,甘草6g,白术12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①一般治疗:休息,限制盐的摄入,优质蛋白饮食,低脂饮食。
②对症治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减少尿蛋白。
③免疫调节治疗:糖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等。
中西医病案摘要70:(特别重要题)
刘某,女,30岁,已婚,演员。年3月16日初诊。
患者1年前手术后,逐渐出现白带增多,伴下腹痛,未经治疗,本次月经:年3月4日,持续6天。现症:带下量多,下腹疼痛,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量多,有块。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
查体:T:36.5℃,P:79次/分,R:18次/分、BP:/80mmHg、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阴道分涨物量多,色白,子宫后倾,有压痛,活动不良,两侧附件增厚,压痛,子宫骶骨韧带压痛。舌紫暗。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脉弦涩。
辅助检查:B超示:子宫两侧可见包块。
时间:25分钟分值:20分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
带下病
中医证候诊断
气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
盆腔炎性疾病
西医诊断依据
①患者1年前手术后,逐渐出现白带增多,伴下腹痛。
②现带下量多,下腹疼痛,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量多,有块。
③查体: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阴道分泌物量多,色白,子宫后倾,有压痛,活动不良,两侧附件增厚、压痛,子宫骶骨韧带压痛。④辅助检查:B超示:子宫两侧可见包块。
中医治法
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方剂名称
理冲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
及煎服法
生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山药10g,天花粉9g,知母9g,三棱10g,莪术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①物理治疗。
②必要时给予手术治疗。
未完待续......
每日一练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