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文化站 就在你身旁
与文化站外人气很旺的大众休闲活动相比,文化站内的活动室显得有些冷清。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
南源街文化站的少儿活动室,时而出现空置现象。
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
海珠广场,一群市民围在一起下象棋。(王燕/摄) 一个投入近400万元的省特级街道文化站,每个月仅展开1两次有范围的大众文艺活动。财政每一年还要拨给文化站2万元的活动经费,个别有着“省特级”称号的街道文化站大部分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
一样,斥白癜风能不能治好巨资建成的一级图书馆(国家文化部评出),购书经费还在呈梯度增长,年图书流通量却只有20万册次;相比区内多达120万的居民,即最多只有1/6的人口在使用这一高标准的区级图书馆,而不知区图书馆身在何处的居民更是十之八九。
在青少年教育得到空前重视的今天,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破解如何发挥这些高级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改变以往不时出现的文化设施闲置问题。
共谋前途
好“架子”还要有好服务
李先生(文化系统干部):
从1996年起,广东省实行“南粤美丽工程”文化先进区评选,构建了包括群众文化络、公共图书馆络、文物博物络等在内的六大文化络达标标准,其中硬件设施更明确了客观、量化的指标,各区依照标准新建、改建、扩建了一大批基础文化设施。
客观地说,评选的硬件标准较软件标准有所偏持,由于硬件设施是直观的、量化的,难以作假,因此在这方面的投资和建设都是实实在在的;但好的架子“制造”出来了,接下来要斟酌管理和服务是不是跟得上。
文化站不能一味等“输血”
王增光(南源街党委书记):
文化站要枝繁叶茂地生存下去,则不能一味等待“输血”,而必须学会“自我造血”。但文化站不像剧院那样,剧院的经理人可以依照市场需求,市民喜欢看的电影多放几场,不喜欢看的舍去不放;文化站没那末灵活,让街道文化站走向市场,仍有很多困难。
要构成同享的图书资源链
刘先生(天河区某IT公司主管):
举个例子,1本新出炉的畅销书,省、市、区图书馆各自购买了一些入藏,市民普遍会首选中山图书馆或广州图书馆借书,宁可预约等待,却忽视了区图书馆具有一样的资源。
广州各区的图书馆没有构成挂靠在图书信息资源链条上的端点,经常被人遗忘,所以应当整合省、市、区三级图书馆,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将区图书馆也纳入图书信息资源链。
面向专业人士开发专业资源
朱先生(芳村区市民):
坐等市民上门,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服务方式。现在广州一些图书馆推出活动图书馆的新型模式,让图书馆走进社区,与市民贴近,这类方式能扩大图书馆的使用范围。
另外,区级图书馆图书资源普遍表现为大一统的“面孔”,缺少馆藏特点,可效仿广州市图书馆,开发诸如《广州市人名、地名数据库》等资源,面向专业人士,把重复购书的经费转向投入专业数据库的开发。
福田:街道文化拜托经营
从2003年底开始,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开始尝试探索“街道文化拜托经营”模式。所谓“拜托经营”,就是将街道文化站场馆拜托给一家文化管理公司运作,探索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公益性文化活动,把市场与公益结合起来的办法。拜托经营不是承包经营,而是拜托经营、目标管理。基层文化场所可以谨慎选择,利用专业文化公司的人材优势和络、资源优势,到达要求的目标。
呼吁1
文化站在向你招手
每个月只办一两次大众活动
2003年12月,荔湾区南源街街道文化站荣膺广东省第二批特级文化站的称赞,可谓全省硬件设施最好的文化站之一。在位于南岸路92号的该文化站看见,漂亮的三层红砖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设有少儿活动室、图书室、娱乐厅等10余个功能室,站内具有的灯光、音响、舞台等演出设施,健身器、乒乓台等体育用具也均为新装备。
据街道党委书记王增光介绍,此栋大楼包括买楼、装修和装备投入共耗资约400万元,当时南源街是申报“南粤美丽工程”文化先进区的预选单位,政府部门除从经济上鼎力相助注入大笔资金外,目标上更是明确指导必须到达省特级文化站的标准。
南源街文化站以团队使用占多数,辖内大众文艺团体每一个月会组织1两次活动,假期展开一些学生团队活动,平时则大多空置,而社会上的中、青年群体除参加单位在文化站展开的活动外,极少光顾这里。
改变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政府财政每一年铁定拨给街道文化站2万元的活动经费,显得有点无济于事;而像诗书画协会举行的一些展览活动,常常是亏本的多,通常要由街道给予补贴。活动需要经费,经费没有来源,因而只好缩减活动,高级的基础文化场所构成“空壳”。据介绍,如何弥补文化事业经费的不足,已成为广州所有街道文化站面临的困难。
南源街文化站副站长刘玉华给算了一笔细账,即便文化站少用多空,每一年也需大约20万元来支持。文化站也尝试通过电脑培训、代销字画、会员制健身卡等有偿方式,到达收支平衡,但文化站的休闲文娱服务与社会上的文化场所相比,构成高不成、低不就的为难;而公益性基础文化场所收费的“名不正、言不顺”,也将相当多市民拒之门外,这类局面亟待改变。
文化站推出暑期少儿托管服务
为了提高文化站使用率,街道想出一个新招数,暑假来临,空闲在家无人照看的少年儿童愈来愈多,街道文化站准备推出临时少儿托管服务,包括午饭、午休和晚饭托管。这样既为文化站增加社会效益,又提高经济效益,可谓一石二鸟。但是文化站改托管场所是不是有些变味,确切值得思考。
呼吁2
别白癜风怎么治忘了家门口的图书馆
最多1/6人使用区图书馆
一样是高级基础文化场所的区图书馆是不是得到了青睐呢?以海珠区图书馆为例,先看它的“威水史”:两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一级图书馆”;两次被省文化厅授与“文明图书馆”;并且是广州地区文化系统唯一的“广州市诚信建设示范单位”。
位高名显,图书馆每一年的投资也出现出大手笔:1997年购书经费20万元,1999年增至25万元,2002年增至30万元,2003年增至55万元。数据显示,购书投入呈梯度增长,近两年购书经费涨幅更是高达83.3%。
但海珠图书馆作为广州藏书量最大的区级图书馆,藏量约21万册,每一年出借量却仅为20万册次,相比该区约120万居民,即最大限度唯一1/6的人口在区图书馆借书。
突出馆藏特点吸引读者
一样,毗邻的番禺区共有160万常住和流动人口,图书馆年图书借阅量也唯一25万册次。曾做过一项随机调查,十有八九的市民不知道自己居住区的区图书馆所在地,而图书借阅的中坚人群―――中青年群体表示自己想使用区图书馆的更是寥寥无几。
对此,芳村图书馆的高俊芳认为,区图书馆应在发展馆舍范围的同时,着力突出本身馆藏特点。例如芳村有“岭南第一花乡”之称,如果围绕这类优势,对花卉的栽培技术、花的种类等有关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搜集,逐渐构成馆藏特点,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南源街文化站的硬件设施很好。
手记
区级图书馆要学会“自我推荐”
图书馆是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毕生学校”,但的视察却告知我们,由于信息渠道不顺畅、经营定位不明、读者认同不够,一些“设备精良”、藏书量可观的区级图书馆却遇到了“有书没处借”的为难。之所以说为难,为难就为难在一面有很多市民借不到书,另一方面却有书借不出去。
细究其中的缘由,宣扬固然很重要。调查的结果显示,市民十有八九不知道区级图书馆在什么地方,这与“毕生学校”的主旨未免也落差太大。
对区级图书馆的宣扬,除在有活动时见见报、上上电视,还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市民不是习惯去中山图书馆和广州图书馆吗?在中图和广图的流通部提供各区级图书馆的地址和藏书简介,就是最简洁也最有效的宣扬。
但正如一名市民所言,除宣扬,更重要的还是区图书馆要有明确的定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办成省、市图书馆的微缩版,就不是区图书馆的可行之路。
在我看来,与“大而全”的省、市图书馆相比,区图书馆就没必要简单地寻求“小而全”,可行的前途是利用有限的场地和经费,尽量搜集特定专业、特定种别的藏书和资料,既然不能“四平八稳”,就“专攻一面”。
这方面,芳村图书馆的假想就很值得推行:把“花乡”的图书馆建成花卉类图书的荟萃之地,让广州市民乃至附近地区的读者想借花卉类书籍时,首先想到芳村图书馆。
图书馆需要社区居民的光顾,社区的居民更需要贴近自己、有“个性”的图书馆,只要办出自己的特点、办进市民的心里,就不愁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