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睑病 > 诊断原因

恐怖女性常见良性肿瘤发生率达50以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在30岁以上女性中该病的发生率可以高达50%及以上。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症状

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盆腔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被发现。如有症状则与肌瘤生长部位、速度、有无变性及有无并发症关系密切,而与肌瘤大小、数目多少关系相对较小。患有多个浆膜下肌瘤者未必有症状,而一个较小的黏膜下肌瘤常可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月经过多。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

(1)子宫出血各种各样的子宫出血为子宫肌瘤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

(2)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肌瘤逐渐生长,当其使子宫增长非常大时能在腹部扪到包块,清晨膀胱充盈时更为明显。也可引起周围器官压迫症状,产生尿频、尿急、排尿不畅甚至尿潴留;可压迫直肠,引起大便不畅、排便后不适感;巨大阔韧带肌瘤可压迫输尿管,甚至引起肾盂积水。

(3)疼痛一般情况下子宫肌瘤不引起疼痛,但有患者可诉有下腹坠胀感、腰背酸痛。当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或子宫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时可产生急性腹痛,肌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者亦不少见,则可有痛经。

(4)白带增多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腺体增多,加之盆腔充血,可使白带增加。子宫或宫颈的黏膜下肌瘤发生溃疡、感染、坏死时,则产生血性或脓性白带。

(5)不孕与流产有些子宫肌瘤患者伴不孕或易发生流产,对受孕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可能与肌瘤的生长部位、大小及数目有关。

(6)贫血由于长期月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可引起失血性贫血。

(7)其他极少数子宫肌瘤患者可产生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与肿瘤产生异位激素有关。

二、检查

1.腹部检查及盆腔检查(包括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

2.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为目前最为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它可显示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检查既有助于诊断子宫肌瘤,并为区别肌瘤是否有变性提供参考,又有助于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

(2)诊断性刮宫

通过宫腔探针探测子宫腔大小及方向,感觉宫腔形态,了解宫腔内有无肿块及其所在部位。对于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常需鉴别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性刮宫具有重要价值。

(3)宫腔镜检查

在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有无赘生物,有助于黏膜下肌瘤的诊断。

(4)腹腔镜检查

当肌瘤须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时,可行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肿瘤生长部位并初步判断其性质。

(5)CT或核磁共振检查

一般情况下,无需采用。如果需要鉴别诊断是子宫肌瘤还是子宫肉瘤,尤其是核磁共振的增强延迟显像有助于鉴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肉瘤。在腹腔镜手术前,磁共振检查也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术前和术中了解肌瘤的位置,减少残留。

三、鉴别诊断

在选择保守性治疗或手术治疗前,鉴别诊断特别重要。

子宫肌瘤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①子宫腺肌病及腺肌瘤;

②妊娠子宫;

③卵巢肿瘤;

④子宫恶性肿瘤;

⑤子宫肥大症;

⑥子宫内翻;

⑦子宫畸形;

⑧盆腔炎性包块。

四、治疗

目前治疗方法不断增多,如宫腔镜、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肌瘤栓塞、超声引导的射频消融等。因为有的患者不想过早绝经,拒绝子宫切除,更主要的是部分患者有生育要求。因此,治疗方法的增多给肌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1.随诊观察

大多数子宫肌瘤(80%)是没有症状的,如患者无明显症状,且无恶变征象,可每年复查并做B超检查,定期随诊观察。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一开始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出血,缓解贫血症状,减少手术率提高生活质量。另外,药物治疗缩小子宫肌瘤体积的同时也使手术更容易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必须重视诱导排卵和相关禁忌。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GnRH-a有亮丙瑞林(抑那通)、戈舍瑞林(诺雷德)、曲普瑞林(达必佳)等。GnRH-a不宜长期持续使用,多用于手术前、术后的处理,一般用3~6个月,以免引起低雌激素导致的严重更年期症状;也可同时反向添加补充小剂量雌激素对抗这种副作用。

(2)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拮抗剂,可使子宫肌瘤体积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多再长大,可试用于近更年期妇女。

(3)其它如达那唑、他莫昔芬(三苯氧胺)、雄激素类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不太理想,又有一些副作用,目前临床已很少使用。

(4)三烯高诺酮;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选择性孕激素受体调节剂如Asoprisnil及醋酸乌利司他等

这几种都是近年来实验性治疗子宫肌瘤的新药,目前临床还没有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一些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很多方法还处在基础实验或临床实验中,还需更多的研究,如植物提取物表没食子酸酯可抑制子宫肌瘤细胞增殖,维生素D过低可增加患肌瘤的风险。

其他生长因子拮抗剂(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TKS)能够抑制表皮生长因子、SB信号转导抑制肌细胞增殖等。

(5)曼月乐环(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以治疗合并阴道流血过多的子宫肌瘤,但对子宫肌瘤体积缩小没有作用,临床很少用来治疗子宫肌瘤。

(6)止血药在子宫肌瘤患者出血期,若出血量多,可以应用孕激素(短期),还可用子宫收缩剂(如缩宫素、麦角)及其它止血药物(如止血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立止血、三七片等),可起到一定程度的辅助止血作用。

(7)中药对于子宫肌瘤,中药治疗的效果非常有限及缓慢。

3.手术治疗

迄今为止,根治性治疗仍旧是手术。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及子宫切除术,可经腹部亦可经阴道进行,也可行内镜手术(宫腔镜或腹腔镜)。术式及手术途径的选择取决于患者年龄、有否生育要求、肌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医疗技术条件等因素。

(1)肌瘤切除术

(有经剖腹、经阴道、腹腔镜、宫腔镜四种方式)将子宫肌瘤摘除而保留子宫的手术,主要用于年轻妇女,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或要求保留器官者,复发率在30%~50%。适用于肌瘤较大;月经过多;有压迫症状;因肌瘤造成不孕者;黏膜下肌瘤;肌瘤生长较快但无恶变者。

(2)子宫切除术

(有经剖腹、经阴道、腹腔镜、三种方式)症状明显者(贫血或压迫),子宫较大者(超过妊娠3个月子宫大小),肌瘤生长较快或有恶性变可能者,无生育要求,保守治疗失败或肌瘤剔除复发者可以行子宫切除术。

子宫切除术可选用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年龄较大,以全子宫切除为宜。术前须除外宫颈及子宫内膜恶性疾病的可能性。

(3)子宫动脉栓塞术

通过放射介入的方法,直接将动脉导管插至子宫动脉,注入永久性栓塞颗粒,阻断子宫肌瘤血供,以达到肌瘤萎缩甚至消失。UAE目前主要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异常出血导致贫血等有症状的子宫肌瘤。

在选择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时应慎重,尤其是盆腔炎症未控制者和子宫浆膜外带蒂的肌瘤及子宫粘膜下肌瘤,特别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动脉硬化患者及本身有血管造影禁忌证的患者,应列为该项治疗的禁忌证。

副作用有盆腔疼痛和栓塞综合征以及月经过少、闭经(子宫内膜缺血,5%的患者术后有发生卵巢功能早衰的可能)和以后自然流产率增高,也有盆腔感染或肺栓塞的报道。

(4)聚焦超声(刀)治疗

利用超声波的聚焦性、组织穿透性和能量沉积性,将大剂量超声波聚焦于生物组织中的焦点处,高强度超声产生热效应,局部在肿瘤内部将温度提升到65℃以上使焦域处的组织凝固性坏死,并逐步被吸收、瘢痕化或是排出体外,而焦域以外组织无显著损伤。

这种用热效应造成治疗靶区毁损的技术,被称为热消融,使用超声波作为治疗源的热消融技术,被称为超声消融,导致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而起到治疗的作用,治疗可以使得肌瘤发生萎缩,缓解症状。适用于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治疗后无手术瘢痕,术后恢复快是其优点。

副反应有皮肤烫伤、临近肠管、膀胱损伤、血尿等。不适用于子宫浆膜外带蒂的肌瘤及子宫粘膜下肌瘤。缺点为治疗的时间较长以及肌瘤坏死吸收不全、临床症状不能改善有改行常规手术的可能,特别是无法取得肌瘤就不能做病理切片检查,不能排除子宫肌瘤恶变的可能。临床应用有局限性,目前不是主流的手术治疗方法。

(5)超声(或腹腔镜)引导的微波或射频消融(自凝刀)

微波或射频消融都是可以引起肿瘤细胞中离子、分子的高频震动和快速运动,于是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细胞内的其它分子、离子等的摩擦使病变部位升温,由于肿瘤散热差,使肿瘤组织温度高于其邻近正常组织,致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B超(或腹腔镜)引导及监视下将电极或针经阴道或腹部定点插入子宫肌瘤中心,使子宫肌瘤加热至42.5℃-60℃以上,最后脱水、凝固、变性、坏死,以后逐渐被机体吸收形成疤痕或者排出体外,适用于肌壁间肌瘤及不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和大于3cm的粘膜下肌瘤。

微波或射频消融的副作用和缺点基本同聚焦超声(刀)的治疗,有腹痛,阴道持续少许流血或分泌物增多时间长,盆腔感染,宫颈、宫腔粘连等,还有临近肠管、膀胱热损伤,肌瘤破坏不全继续生长,肌瘤不能做病理切片检查,不能排除子宫肌瘤恶变的可能。临床应用也同样有局限性,目前也不是主流的手术治疗方法。

本文已经

妇科微创腔镜医生-大漠同意授权刊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d.com/zdyy/12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