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伟,卢丽君,杨珍,李新明,邓幼清,吴华东作者单位:医院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lencephalomyopathy,ME)是由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或核DNA(nucleusDNA,nDNA)缺陷导致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使ATP生成不足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疾病。线粒体遗传病是近40多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疾病体系,该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确诊率不高,容易误诊,现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特殊类型的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3岁,农民,因上睑下垂、全身乏力5年余,加重1年半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缘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睑下垂、全身乏力,易疲劳,能独立行走,能上楼梯,伴有记忆力减退,近记忆力差为主,无意识障碍、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胸闷、胸痛;无肢体麻木、无明显肌肉萎缩等不适,未予重视。近1年半感上述症状加重,尚能平稳行走,能上楼梯,但行走较前迟缓,且反应迟钝,有腹泻,约6次/d,多则每天10余次,有时解黄色水样便,体重下降约10Kg,无肢体抽搐、肌肉疼痛,无小便障碍等,曾于半医院诊治,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后感症状持续存在,且渐加重,活动后明显。既往史3岁时曾有白喉病史,治疗后好转。5岁-8岁发热时有抽搐病史,抽搐时有眼球上翻、牙关紧闭,持续5-6min后可自行缓解,1年发作1-2次。否认药物及毒物嗜好史。否认有遗传病家族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症状。查体体型呈无力型(见图1),营养不良,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清,构音欠清,右利手,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减退,双眼睑下垂,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上下左右运动均受限(水平运动受限明显),无眼球震颤,两侧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等深,口角无歪斜;双耳听力粗测正常,两侧软腰上抬可,咽反射存在,注田饮水试验正常,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笨拙,闭目难立征正常;感觉检查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减弱,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疲劳试验阳性。图1患者体型瘦长图2患者头部MRIT2序列和FLAIR序列均未见异常信号改变辅助检查血常规、尿液分析、大便分析+潜血、凝血功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甲五联、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均正常。肿瘤标志物检测(男):细胞角蛋白19片段测定:4.56ng/ml(0.1~3.3ng/ml),余指标正常。血脂:载脂蛋白A1:.5mg/d(-mg/dl)、载脂蛋白B:43.7mg/d(60~mg/dl)、甘油三酯:0.52mmol/L(0.56-1.70mmol/L),余指标正常。大便培养+真菌培养:未见明显异常。静息状态血乳酸.3.2mmol/L、平路步行5min后血乳酸4.3mmol/L、上下楼5min后血乳酸5.0mo/L.(0.7-2.1mo/L)。头部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见图2)。头部磁共振波谱(MRS):未见明显异常乳酸(Lac)峰(见图3)。肌电图:广泛神经源性损害。重复电刺激:斜方肌高频刺激见递减现象,眼轮匝肌、小指展肌刺激未见递减现象。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听觉通路传导正常。眼底照相: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动态脑电图:异常脑电图(双侧前额部病样放电)。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测定: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测定:有痴呆表现。长谷川痴呆量表测定:可能有痴呆。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房早。肌肉(左肱二头肌)活检:HE染色见肌纤维大小轻度不等,可见较多小圆纤维和角形纤维,轻度核内移、肌分裂,并可见散在空泡肌纤维,空泡较大,分布于肌纤维膜下,未见镶边空泡(RV),未见明显坏死及再生纤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洞,肌内衣、肌束衣轻度增生(见图4-图6);Gomori染色见大量不整红边纤维(RRF)(见图7.8);ORO染色见较多脂滴明显增多肌纤维(见图9);PAS染色见糖原明显增多肌纤维(见图10);NADH染色见明显深染肌纤维(见图11);肌纤维内及血管周围未见明显CD8阳性、CD68阳性细胞浸润,符合线粒体病的肌肉病理改变。图3患者头部MRS未见异常乳酸(Lac)峰
图4HE染色×图5HE染色×图6HE染色×
图7Gomori染色×图8Gomori染色×
图9ORO染色×图10PAS染色×图11NADH染色x
入院诊断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诊疗经过给予复合维生素B、辅酶Q10及左卡尼汀口服,经治疗10d患者解大便次数减少,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带口服药出院。讨论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种母系遗传的代谢性疾病,因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以脑和肌肉受累为主的多系统疾病。Cohen等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将线粒体脑肌病分为7个亚型,也有文献报道各亚型的症状可彼此重叠。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MNGIE)在年由Okamura等1首次报道,该疾病发病罕见,国内报道次数极少,该疾病从婴儿到中年均可发病,多数患者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起病。许二赫等在国内首次报道MNGIE并系统回顾该疾病多表现为胃肠运动障碍及恶病质、眼肌麻痹、周围神经损害、脑白质病变以及其他症状,如听力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贫血、身材矮小等5种类型。此外,屈雪萍等表明MELAS在实验室检查中多出现血乳酸运动试验和丙酮酸水平升高;头部MRI可表现为“花边征”或“飘带征”。肌肉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RRF),SDH染色增强的纤维或线粒体超微结构异常。mtDNA基因检测可表现为AG,TC,AG位点基因突变,其他MELAS的点突变还包括tRNAVal、IRNAPhe、tRNALy、RNAHis等。MNGIE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多从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表现下临床诊断,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疾病诊断。本病例患者虽未做基因检测,但符合该疾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表现。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支持治疗为主。有文献报道,辅酶Q、维生素B2可能有效,建议避免极端环境、过量运动、以及服用影响线粒体功能的药物等。综上所述,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因发病罕见,表现复杂多样,故临床上极易误诊、漏诊。通过本例MNGIE的诊治经过及文献复习希望能加深临床医师对MELAS的认识。选自《中风与精神疾病杂志》年4月第37卷第4期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后疫情时代,麦迪医加
是广大医护人员学习、工作的好帮手
科研服务、学术互动,共享海量学术资源
在线问诊、慢病续方,提升患者就诊效率
个人宣传、患者引流,助力构建智慧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d.com/zdyy/1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