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睑病 > 饮食调养

重疾险是用来解决治不起病的吗

本文是「一点确定」第2篇原创

作者:杨潇

最近有小伙伴来找我咨询重疾险,我问他为什么想买重疾,他说“怕生了病没钱治”,又补充道“怕明明有更先进的治疗方案,却因为太贵而治不起。”然后他又问,”治疗大病70万应该够了吧?”

这位小伙伴的保险意识很强,但重疾险真的是用来解决“治不起病”的吗?

先说结论:不是!

不是说70万够不够治病的问题,而是重疾险的作用主要不是给你看病的呀!“治不起病”的问题是用医疗险解决的。重疾险解决的是其他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咱们还要从重疾险的起源讲起。

目录

1.重疾险是怎么来的?2.生大病会导致什么问题?3.重疾险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4.治得起病就行了,要啥自行车?

1、重疾险是怎么来的?

20世纪,南非有位优秀的医生马里优斯.巴纳德,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求医。

这其中有一位34岁的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他们在她的肺部发现了癌细胞,医生通过手术切除了癌细胞的肿块,手术很成功,只要患者安心休息,就可以恢复健康。

可是,两年后,这位单亲妈妈又一次来到马里优斯的诊所。她呼吸急迫,面部毫无血色,眼神里传达着死亡的信息。她还在工作,甚至是在术后就马上投入了工作。因为她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她要为他们赚足汽油费、房租还有教育金。

她本来可以在治疗后和孩子们分享更多的时间,但是她需要赚更多的钱。两个月后,她走了。

马里优斯惋惜地发现这样的患者并非特例。大病治疗已经让部分患者及其家庭的财务状况陷入困境,后续康复治疗难以为继,甚至为了生计连基本的休养都做不到。

虽然他尽力实施手术,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但是病人及家属在经济上却备受煎熬,许多家庭承担了大量的债务而无力偿还,最终因为沉重的医疗费用生不如死;侥幸维系的家庭,也无法维持以往的生活品质,陷入贫困。

另一方面,罹患重疾的病人,即使康复后,在社会上竞争力也大大下降,很难保有之前的工作岗位和收入,而且由于精神及生活上巨大的压力、焦虑很容易使得这些患者旧疾复发,且无力治愈。

马里优斯意识到,作为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可以挽救病人肉体的生命,但却无法挽救一个人的经济生命——许多人在术后甚至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工作以及尊严。

他认为人们需要一种可靠的保障手段来保障这些在罹患重大疾病后进行治疗的人,让他们不但在身体上能够重获健康,也在生活中重获“健康”。

“不光因为人人都会死,还因为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巴纳德医生说。

在他的发起下,重大疾病保险在年诞生,距今仅仅发展了35年(比我的某些客户还年轻),却已成为一个极其重要、成熟的险种。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重疾险较好地契合了人们的健康需求,3年后,重疾险陆续被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引入并迅速发展起来。

年前,我国大陆也引入了重疾险,截至目前,重疾险已发展成为我国人身保险市场上最重要的保障型产品之一。

2、生大病会导致什么问题?

很多年前,我老公(当时还是男朋友)说他有个同事得了癌症,还时常坚持来上班,我惊讶“得了癌症还工作?”他说“哎,稍好点就来上班,不上班哪来的钱啊,生了病更需要钱啊。”无独有偶,我有个朋友的老板,姓黎,对他有知遇之恩,前些年得了癌症,最后一次到办公室,跟团队的人说了很多推心置腹的话,最后说“谢谢大家”,办公室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气氛中。黎总家里有两个儿子,都在私立国际学校,一个孩子每年的教育费用40万。治疗了好几年,所幸已经颇有好转。

当一个人遭遇大病时,会对这场重疾带给自己的损失做一个预算,但是预估的数字往往比实际消费的小很多。为什么呢?我们以普通家庭的情况为例:

家住安徽省、39岁的老王不幸罹患胃癌,在老家治了一段时间,为了达到更好的医治效果,老王的太太将老王专门带到北京求医。

在一年的就医过程中,除去社保报销的部分,自费的医疗费用达35万,交通费、食宿费花费5万左右。身为家庭经济支柱的老王这一年因为没有工作,家庭收入损失了20万,为照顾生病的老王,妻子无奈只得辞掉了工作,家庭收入损失了10万,后续的医疗费用预计还需要70万,治疗周期预计还需要2年。

▲图片来自网络

一场重疾就好像是海面上漂浮的一座冰山,海平面以上的是我们显而易见的,即手术和治疗费用,老王第一年治疗花费了35万,后续2年预计治疗费用70万,这就是直接损失,共约万。

而海平面以下被我们忽视的又有哪些呢?3年的求医问诊交通食宿费共15万、老王和妻子3年的工作收入损失共约90万。潜在损失约万。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潜在损失不会让你一次性把钱花光,但是它会成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伴随这个家庭很长时间。

一场大病,就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多万的直接和潜在损失,一想到就令人惶惶不安。那我们能做什么呢,这个风险能不能转嫁呢?

3、重疾险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为了转嫁生大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年南非医生马里优斯.巴纳德发起设计了重疾险,到现在重疾险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风险转移工具,但还有很多朋友分不清医疗险和重疾险的特点与作用。

这是因为二者同属于健康险的范畴,解决的都是由于健康问题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困扰,当我们不了解这两种产品的时候,我们会误以为重疾险就是用来解决高额的医疗费用的。其实重疾险和医疗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也分担着不同的责任。

最大的区分点就是:重疾险是一旦确诊或达到条款约定的理赔要求便一次性给付,这笔钱不管是拿去治病还是用于安置家庭,保险公司不管,全由您个人处理。而医疗保险是持续。报销的上限是您的损失。产品特性导致他们各自分担了不同的功能:

——医疗险的功能体现在医疗费用的报销上。

——重疾险的功能体现在收入损失的补偿上(所以重疾险又叫“收入损失险”)。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您没有商业医疗险,甚至没有医保,那么得了大病之后,只能用重疾理赔的钱来治病,或者您有医疗险,但治疗有医疗险不能覆盖的部分,用重疾险的理赔金来覆盖。但这并非重疾险原本的意义。

大家在买车的时候,尚且会看除了这台车自己喜不喜欢,还要考虑车的油耗、保养、车险、年检等费用,就怕“买得起车,却养不起”,何况是生大病的情况。因为生大病以后是在家庭收入锐减的情况下,还需要每年有大额支出。很多条件不错的家庭罹患重疾以后也面临“治得起病,却养不起病”的问题。

如果在健康的时候投保重疾险,万一不幸罹患重疾,有一笔理赔款一次性给到家庭,就可以让患者至少在未来3-5年内可以安心治病、休养,不必为收入忧心。

而这一点有多重要呢?在医疗水平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癌症被治愈已经不是什么神话。医学上有五年生存期的说法,如果癌症在治疗后五年内不复发,那再次复发的几率就很小了,意味着已经接近治愈。而这关键的五年是好好静养、还是马不停蹄地工作,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重疾险解决的重点是——“养不起病”的问题。

4、治得起病就行了,要啥自行车?

有的朋友说,毕竟得重疾的概率不算高,风险转移也是要成本的,能基本保证治得起病我就知足了。养不起病的风险转嫁行不行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前文中那位患癌的黎总现在怎么样了。

黎总经过两年多的治疗,病情基本稳定,因不宜再承受此前工作带来的体力挑战和心理压力,辞去原来公司的高管职务,去了朋友的公司,虽收入不及以前,但胜在作息规律、工作压力小。因黎总曾赴海外诊治,两年多已花费几百万的医疗费用,加之未来家庭收入锐减,两个儿子不得不从国际学校转学到远算不上优质的公立小学,每位家庭成员都在努力适应风暴之后的生活。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去,一辈子都在花钱。有的人十几岁就开始赚钱了,大部分人25岁左右开始有收入,60岁左右退休。下图是一篇人口学家的调查报告中的一张图。红色表示支出,绿色表示收入。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中高收入社会的消费在60岁后比年轻时更高了,大概是因为医疗、护理等费用的支出高昂。有收入的时间段约在25~60岁之间。

我们将上图简化。同时根据重疾险出险年龄的统计,目前重疾险平均理赔年龄(注意不是居民平均患病年龄)在42岁,我们假设这些理赔的患者从42岁开始花钱治病,一般治疗需要2年的时间,大病之后还有3年左右的康复期,这就是医学上通常所说的“5年生存期”或者“5年生存率”,所以从42岁到47岁,这五年需要额外支出“医疗费+康复费”。

如下图,横轴代表生命线,支出线从0岁贯穿岁,收入线从25岁到60岁,收入部分高于支出部分。医疗费支出(直接损失)为“A”,康复费支出(潜在损失)为“B”。

▲图片来自网络

更关键的是,40岁左右正值事业上升期,收入中断,47岁重新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大可能收入水平会不及生病前的水平,收入曲线将被改写,所以,如上图,收入损失为“C”。

这就是重疾险的“草帽图”,因形似草帽而得名。

这张图告诉我们,重疾所面临的损失为“A+B+C”,所以这也是重疾险应覆盖的金额(保额)。如果已经配置了极优质且续保条件好的商业医疗险,那么医疗险可以覆盖A部分,即重疾的保额至少应为“B+C”。

再回到文初,咨询我的那位朋友问的“重疾险70万够不够”,上图中的“C”是3~5年的收入损失,重疾险保额至少为年收入的3~5倍。所以需要他先看自己的年收入多少,同时考虑家庭责任(包括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支出等)来综合判断。

如果不对这部分风险进行提前规划和转嫁,那么发生风险时,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需得动用名下的资产。对于殷实之家来说,不一定没有能力应对,但是成本很高。

如果我们动用了孩子的教育金,那么孩子将来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动用了其他金融产品,就没有什么收益了。如果金融产品不够解决问题,甚至要被迫变卖固定资产,而固定资产卖的越着急就会越折价,将会非常被动。

如果这部分风险自留,将来发生风险时,要被迫处理的是家庭的优质资产,而这部分优质资产,承载着家庭未来的美好生活。

电影《熔炉》中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保险不是为了改变生活,而是为了保住我们的生活不被改变。

因为,我们都要好好的活着。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d.com/ysty/1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