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针刀治疗防范措施
钱加华
江苏省医院
颈椎病是针灸推拿科、针刀科、软伤疼痛等科临床上常见疾病。现代社会颈椎病发病率较高,但是一直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疑难病症。近年来随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加班加点,频繁使用电脑手机等现代工具,颈椎病已逐渐向年轻化过度。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和防范,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有以下几点浅薄的见解。我们要想掌握好颈椎病的正确治疗和防范,首先必须要掌握好颈椎病的诊断、分型、鉴别诊断,以及影像学的应用与其他物理检查配合诊断。
其次,我们要把颈椎病正确分型,对各型颈椎病有准确的判断。
颈椎病分为以下五型:
一、颈型
1.颈、肩部肌肉酸痛僵硬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有时颈部活动可有颈椎咯咯作响声,无明显头晕头痛等症,双上肢及手部无明显不适。
2.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改变。
二、神经根型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可有颈部不适,伴一侧或双侧肩部酸痛及肩胛区软组织酸痛明显。根据间盘突出部位高低,可放射至一侧肩部或双侧、三角肌、肘部、手腕部以上及一侧手指或双侧手指麻、痛。
(1)C3、C4、C5以肩背部及三角肌、肘以上酸痛为主。
(2)C5、C6、C7可放射至手部、大拇指、食指痛、麻。
(3)C6、C7、T1可放射至中指、无名指、小指痛、麻,以静态时痛麻明显。
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X线片上可见骨性增生或有狭窄、钙化点。CT、MRI可见颈椎间盘突出。
三.脊髓型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造成脊髓受压和缺血,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者,又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两种。中央型的发病是以上肢开始,向下肢发展;周围型的发病是以下肢开始,向上肢发展。临床可见患者行走不稳、足底有踏棉花感、胸部紧缩感等症状。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MRI可见椎管狭窄,脊髓压迫。
四.椎动脉型
1.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三症为主,活动颈部症状加重。在颈部C2横突出可有明显压痛点,以左侧多见,肩背及四肢无明显不适。
2.经颈颅多普勒可见椎动脉供血缓慢。颈椎正侧位片可见轻度增生,张口位片可见寰枕关节移位。头颅CT提示正常。
五.混合型(交感神经型)
1.可有头晕、头痛、出汗、心悸,或有心律不齐,霍纳氏征(瞳孔缩小,眼脸下垂,眼球下陷,面部出汗),可兼伴以上各型颈椎病症状及影像学特征。
2.头颅CT提示正常。颈椎X片可见增生,CT,MRI提示轻中度间盘突出。
我们应该准确掌握上述五型颈椎病的症状及影像学特征,这样在治疗颈椎病时就事半功倍了。针刀技术要求我们有熟悉的解剖基础(尤其是颈部解剖)和熟练的针刀基本功。如果我们能将以上所述都熟记于心,并且能够应用于临床,那么像颈椎病这种疑难病症我们就会得心应手。
在颈椎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排除全身其他疾病,类似颈椎病及颈部骨折,结核,肿瘤及骨转移等以防误诊、误治。
一.如患者有头痛、头晕、血压高或者恶心呕吐等,首先要排除内科疾病。
二.如有头晕、语塞、血压高、五官不正、偏身麻或无力,首先要考虑颅内病变,要做头颅CT,排除颅内疾病。
三.如有讲话语塞不清、双下肢不痛不麻、行走步态不稳等功能障碍者,或者双上肢痛麻不明显,有功能障碍,肌肉萎缩,特别有大小鱼际、手掌骨间肌有萎缩者要做头颅CT,颈胸椎MRI,必要时要做腰骶椎MRI,排除髓内外肿瘤压迫、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病变、重症肌无力,必要时配合酶学检查,请神经科会诊排除其他病变。
四.如有不明原因消瘦,颈、肩、臂痛苦异常,患者不分昼夜痛苦较大,我们要做全面检查,特别要检查肺部,如颈椎正侧位片、胸片(如有咳嗽史、吸烟史或痰中带血、食道、胃部特殊手术史),更要提高警惕,以防颈椎转移性病变,一般肺部CT较准确。对上述病例,我们要求B超查肝胆脾胃(男同志检查前列腺,女同志检查盆腔及妇科),要问饮食情况,二便是否正常,全身是否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要查血常规,我们一定要问的详细,查的全面,排除一切声东击西病变。
关于影像学应用,我的一点体会: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有不少颈肩痛,腰椎病,经X线片及CT、骨扫描,甚至MRI检查都未能提示特殊病变,而患者症状明显痛苦大,查不出病变,使我们医生感到困惑。我们要求对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作全面检查,要求对患者作正侧位CR或DR、XR将病变部位放大,加强仔细观察,能很好的发现病变,如见病变间盘变性或溶盘或成菜花状增生,可明显见病变椎体溶骨破坏,再结合胸片均可找到病变,可发现肺部原发病灶,颈部肿瘤转移颈、肩痛病因。
我们对治疗颈肩痛要选好适应症,鉴别诊断,加上有好的针刀基础,治疗颈椎病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治疗前首先要写好病历,向患者及家人交代病情,沟通心理,使医患建立良好关系,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建议治疗后效果欠佳要积极配合随访或检查。
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发病部位,分型,选择治疗点。如寰枕筋膜劳损,可在枕后大小肌群及枕大小神经出口处作针刀治疗。如为寰枢椎周围有痛点,根据解剖作相应治疗。C3以下至C7、T1颈椎病,我们在颈间韧带处找痛点及旁开2cm处定点治疗。根据病变肌肉,韧带作相应分层次治疗。有硬结一并切开松解,不一定达到骨面。如为深层肌肉韧带劳损,我们治疗一般到达骨面,针刀在相应骨面上轻轻松解,作纵行切开,横行摆动,出针刀后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5分钟,贴创可贴或术后专用贴,嘱咐患者2天后除掉,治疗处3天不碰水,如有肩背部肌肉酸痛功能活动受限,有痛点一并作针刀治疗。术后注意适当休息,尽量不要用高枕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适当运动,常规口服三七片或云南白药胶囊,此药一般不刺激肠胃,饭后半小时服用,主要用来活血化瘀。因为针刀治疗有不出血、不流血、无伤口等优点,仅有局部充血、淤血,所以只要活血化瘀治疗即可。如治疗后反应大,痛苦重可输液,静脉滴注:
(1)5%葡萄糖ml复方丹参20mg
(2)5%葡萄糖ml生脉50ml7~10天,每天一次
(3)如血糖高可用0.9%氯化钠ml加以上两组药静滴。有痛苦大症状重可用中药:金银花20g,当归20g,红花10g,川芎20g,丹参20g,黄芪30g,菟丝子20g,炒白术20g,女贞子15g,煅牡蛎30g,鸡血藤20g,枸杞30g,连服10~20付,重者可服30付,本方剂不刺激肠胃,对心脑肝等无不良反应,主要以行气,补气,活血为主,服药期间不用特殊忌口,但不能饮酒不能吃海鲜。如有特殊异常,不是针刀适应症,一定要选好治疗适应症,诊断清楚,把握住禁忌症做好各种防范措施。
以上是本人对针刀治疗颈椎病以及颈椎病防范的一点浅薄见解,希望我们能够一起磨合针刀医学,共同发展,为全人类健康,针刀事业普及更大发展走向世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院学术编辑:潘俊康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研究生)
南京春华秋实中医药研究院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