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秋假,很多中小学生都有11天超长假期。今天是10月8日,是很多家长假期的最后一天,孩子们的假期也进入倒计时。
由于今年假期,很多孩子被要求“不出省不出市”,“宅家”成为很多家庭的无奈选择。宅在家里一周多,家长基本离不了“别乱跑,在家呆着!”“没事就看看书,少打游戏!”“别老看电视,对眼睛不好”等“台词”,孩子们也基本少不了“不情愿+不耐烦”的“内心戏”。
图片来自网络
浙大儿院专家结合大数据和临床经验发现:从健康角度而言,长期居家虽能抑制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也会导致青春期问题凸显、意外伤害事件多发、婴幼儿皮肤问题增加等问题。若孩子出现这些“宅”出来的毛病,要及时看医生。
一组临床数据
揭示长期居家对儿童健康带来显著影响
长期居家对儿童健康会有什么影响?新冠疫情期间,儿童长期居家成为常态,浙大儿院党委书记舒强教授于年4月组织启动“新冠疫情防控对于儿科就诊的影响”研究,希望通过数据来科学回答有关儿童健康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课题组通过与同期历史数据比较发现四个显著变化:
一是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在疫情防控措施下受到抑制。其中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下降为原来的0.07;感染性腹泻下降为原来的0.11;流行性感冒下降为原来的0.12;轮状病毒肠炎下降为原来的0.19;手足口病下降为原来的0.24。同时一些最常见的儿科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等就诊率也大大降低。
二是一些青春期问题凸显。其中青春期变异的比例增长了8.48倍;乳房肿块增长了5.24倍;性早熟增长4.26倍;青春期快速进展增长了3.51倍。
三是一些婴幼儿皮肤问题增加。其中特应性皮炎比例增长7.46倍;丘疹性荨麻疹增长2.94倍;湿疹增长2.75倍。
四是意外伤害事件高发。一些意外伤害比如手指损伤的比例增加了5.30倍;异物进入或穿入眼或者自然腔口的比例增加了4.62倍;胫骨骨折增加4.04倍;眼睑裂伤增加了4.03倍;不经常发生的电击伤也增加了好几倍。
研究成果发布于TheJournalofPediatrics,临床数据中心副主任李昊旻为第一作者,浙大儿院党委书记舒强为共同通信作者,信息中心主任俞刚,浙大生仪学院教授段会龙,浙大儿院常务副院长傅君芬等一起撰写。
临床数据中心成立于年4月,旨在面向儿科领域的重大需求,以大数据资源建设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为支撑,推动儿科人工智能应用、加快精准化临床诊疗技术转化和支撑高水平临床研究,建立全新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儿院临床专家:
这些“宅”出来的毛病你家孩子有吗
浙大儿院临床专家分析,以上数据说明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对于各类传染病都有显著抑制效果,但也因为长期居家,引发儿童其他方面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肥胖、早发育
常务副院长傅君芬教授表示,居家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运动、暴饮暴食,带来体重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青春期发育问题。假期里,有的家庭经常一起边看电视边吃零食,有的家长很会烧菜,除了三餐还给孩子做夜宵和点心,都容易引发体重问题。医院疫情期间接诊了一个9岁的男孩,就因为妈妈经常在家给他做好吃的,每天都要吃夜宵和点心,一个多月胖了20斤,出现性发育提前,骨龄提前到了13岁。长假期间,若孩子出现短期体重过快增长,家长要引起重视。
皮肤病
皮肤科副主任李云玲表示,湿疹、荨麻疹等皮肤问题今年以来呈现多发态势,与长期缺乏日光暴露带来的维生素D减少有很大关系。假期到来,无论是婴幼儿,还是中小学生,都应当注意适当的户外运动,增加日光暴露。
视力问题
眼科副主任史彩平表示,长期居家孩子免不了接触屏幕,对眼睛的损伤很大,同时也可能导致户外运动不足。保护好孩子视力,一定要多到户外,阳光能够刺激视网膜中多巴胺的分泌,可以抑制近视的产生。如果假期居家太久,孩子触屏太过频繁出现疲劳、揉眼、频繁眨眼等动作,还是要及时就医。建议孩子每天保持2小时以上户外光照,一周不少于10小时的户外光照,减少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和强度,以预防近视。
专家特别提醒:接下去几天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意外伤害事件发生
创伤外科副主任赵国强表示,今年以来儿童意外伤害事件处于高发状态,不仅疫情期间,开学以后相关事件也比较多。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这跟居家时间增多有较大关系。孩子长时间在家,家长安全防范不足容易导致意外伤害。接下去几天,家长要上班,孩子还在家中,要尤其做好安全防护!
采写:木玉
排版:王囤囤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你想看
当好领头羊,跑出加速度!浙大儿院圆满完成浙江省第四医院复评
关于儿童心脏病,你的认识刷新到了年,还是停留在很多年前?
喜报!浙大儿院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历史佳绩
欢迎分享
点赞鼓励
在看扩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