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睑病 > 联系医院

眼科诊疗常规(1、眼睑病)

眼科诊疗常规(1、眼睑病)

睑腺炎

一、临床表现

睑腺炎为细菌经睑腺在睑缘的开口侵入腺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通常称为麦粒肿。皮脂腺发生的感染为外麦粒肿,由睑板腺发生的感染为内麦粒肿。

外麦粒肿初起发痒,逐渐加剧,眼睑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热、痛,起于外眦部者症状更显著。内麦粒肿临床症状相对稍缓和。如致病菌毒性强烈,可伴有恶寒、发热全寻症状。

二、检查

(一)眼睑皮肤或睑结膜局限性红肿,扪之有硬结和压痛,邻近球结膜水肿。

(二)成熟时在近睑缘皮肤或睑结膜上出现黄白色脓点,会自行穿破出脓。

(三)严重时眼睑红肿范围扩大,可侵犯整个眼睑形成眼睑脓肿。

三、诊断标准

(一)眼睑皮肤局限性红、肿、热、痛,触之有硬结。

(二)睫毛根部,近睑缘皮肤或睑结膜面出现脓点。

(三)重者同侧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伴畏寒发热。

(一)初起痒感时频用冷敷。未成熟时采用湿热敷,每日三次,每次15分钟。

(二)抗生素眼液如环丙沙星眼水点眼,口服或肌注抗生素。

(三)清热解毒中药内服。

(四)如已成熟,出医院切开排脓,麦粒肿切忌用手挤压,因睑及面部静脉无静脉瓣,挤压致细菌进入血液。可引起海绵窦血栓,导致生命危险。

(五)耳前淋巴结肿大或伴有全身体征者,应卧床休息,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一、治愈脓头排出,伤口愈合,炎症消退。

二、好转脓头大部分排出,炎症减轻。

三、未愈脓头未排出,炎症加重。

睑板腺囊肿

一、临床表现

睑板腺囊肿为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分泌物潴留形成的睑板腺慢性肉芽肿。

睑板上可触及单个或2—3个无红痛之结节样硬性肿块,大如樱桃,小如绿豆。病程进行缓慢,可长期不变或逐渐长大。小型者可自行吸收,有的可自行破溃,排出胶样内容物。

二、检查

(一)睑板上可触及境界清楚的坚硬肿块,不红不痛,表面皮肤隆起,但与肿块无粘连。在正对肿块的睑结膜面呈紫红色或灰红色。

(二)囊肿自结膜面穿破可露出肉芽组织。

(三)反复医院行病理检查,以便与睑板腺癌鉴别。

三、诊断标准

(一)无自觉症状,眼睑皮下有无痛性结节,与皮肤无粘连。

(二)正对囊肿处之结膜面呈局限性灰红,黯红色,或有肉芽露出。

(一)小型睑板腺囊肿一般无需治疗,可任其自行吸收。

(二)医院局麻下行睑板腺囊肿刮除术。

一、治愈肿块消失,伤口愈合。

二、好转肿块消失,伤口愈合不良。

三、未愈肿块未消失。

睑缘炎

一、临床表现

睑缘炎是睑缘表面睫毛毛囊及其腺体组织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因复杂。一般与细菌感染、理化刺激、屈光不正,慢性结膜炎、溢泪、隐斜,不良卫生习惯和身体衰弱有关。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三种

(一)鳞屑性睑缘炎

1.睑缘红肿,睑缘皮肤表面及睫毛根部可见灰白色上皮鳞屑,睑缘表面有点状皮脂溢出,去除鳞屑与痂皮后可见发红充血的睑缘。

2.睫毛易脱落但可再生,病人自觉眼部刺痛奇痒。

3.病程迁延不愈者,可致睑缘肥厚,后唇钝圆,泪小点肿胀,外翻,溢泪。

(二)溃疡性睑缘炎

1.多为葡萄球菌感染,除睑缘红肿外,皮脂分泌更多,形成干痂将睫毛粘合成束,常合并有睫毛根部黄痂及小脓疱,睫毛胶着成束,除去痂皮后可见睑缘皮肤溃疡。

2.毛囊破坏,并发秃睫、倒睫或睫毛乱生,磨擦角膜。

3.可引起慢性结膜炎,睑缘肥厚变形,泪点肿胀阻塞、溢泪,下睑湿疹,以致下睑瘢痕收缩、外翻。

(三)眦部睑缘炎

为莫一阿氏双杆菌感染引起,病变多为双侧。有刺痒,内外眦皮肤发红、皲裂,常合并眦部结膜炎。

二、检查

外眼常规视诊。

三、诊断标准

(一)睑缘部及内外眦角处刺痒,轻度烧灼感,疼痛感,眼易疲劳。

(二)鳞屑性睑缘炎睫毛根部有白色鳞屑,睫毛易脱落。

(三)溃疡性睑缘炎睫毛根部有小脓疱,除去黄痂后其下可见溃疡,有秃睫、倒睫、乱睫等。

(四)眦部睑缘炎内外眦处皮肤发红,皲裂,有刺痒。

(一)抗生素眼液,眼膏局部应用。

(二)口服维生素B。

(三)溃疡性睑缘炎,较顽固难治。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四)去除病因,避免一切刺激因素。矫正屈光不正,治疗慢性全身性疾患。注意眼部卫生,加强营养及体育煅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一、治愈症状消失,局部炎症消退,溃疡愈合。

二、好转症状缓解,局部炎症减退,溃疡未完全愈合。

三、未愈病情反复,症状时重时轻,炎症未退,溃疡未愈合。

眼睑良性肿瘤

良性黑色素细胞瘤

一、临床表现

良性黑色素细胞瘤又称色素痣,是眼睑皮肤上扁平或隆起的病变,可在幼年时即有

色素,或至青春期、成人早年才出现色素。生长缓慢,无刺激症状。

二、检查

眼睑及邻近皮肤视诊;切除的瘤组织作病理检查。

组织学上可分为五类:

(一)交界痣

棕色,境界清楚,平皮肤生长。有低的恶性变趋势。

(二)皮内痣少有色素,有色素者呈棕、黑色。稍高于皮肤面,有时为乳头状。一般无恶性趋势。

(三)复合痣

常为棕色,为交界痣及皮内痣成份的结合。有低的恶性趋势。

梭形细胞痣为复合痣的特殊型,主要影响儿童及青年,外观为孤立的穹型结节,病

理形态属良性。

(四)兰痣

扁平生长,出生时即有色素,呈兰至石板灰色。一般无恶性趋势,组织学上细胞性兰痣有低的恶性趋势。

(五)先天性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又称太田痣,为围绕眼眶、眼睑和眉部皮肤的兰痣,伴有同侧结膜兰痣和葡萄膜弥散性痣。发生于东方人无恶性趋势。

三、诊断标准

(一)病变自幼出现,可带棕色或黑色色素。

(二)外观扁平或略现隆起,亦有呈乳头状。

(三)生长缓慢,无刺痛症状。

(四)在短期内无急剧增大。

转上级医院治疗。

一、治愈瘤或痣体切除,手术创口愈合。

二、好转瘤或痣体切除,手术创口愈合不良。

三、未愈瘤或痣体切除不彻底或复发。

黄色瘤

一、临床表现

常见于中老年人,上睑内眦部皮肤出现软性扁平黄色斑。与正常皮肤境界清。从不蔓延至皮下,为类脂质代谢异常引起。

二、检查

眼睑部皮肤视诊。

三、诊断标准

(一)中老年后眼睑面皮肤出现的境界清晰的黄色病变。

(二)生长缓慢,无刺激症状。

为美观,医院手术切除。

一、治愈黄色瘤切除,手术创口愈合,不影响眼睑外形。

二、好转黄色瘤切除,手术创口愈合不良,轻微影响眼睑外形。

三、未愈黄色瘤切除不彻底或复发。

眼睑恶性肿瘤

基底细胞癌

一、临床表现

(一)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下睑及内眦,其次为上睑和外眦。病程长,发展慢,无疼痛不适。

(二)病变初起为一轻度隆起,半透明,珍珠样小硬结,周围血管曲张,表面覆有痂皮鳞屑,继而中央形成溃疡,糜烂出血。

(三)溃疡浅在,向平面发展。病变质硬,边缘隆起内卷,外观呈火山口状,上有毛细血管及痂皮,揭之易出血。

(四)色素性基底细胞癌具有上述特征,但富含色素,似黑痣恶变,易误为恶性黑色素瘤。

(五)溃疡可向深部发展,晚期侵犯结膜、泪器、眼球眼眶及鼻背、鼻旁窦,很少向远处转移。

二、检查

外眼常规视诊。

三、诊断标准

(一)发病年龄:多见于老年人。

(二)发病部位:好发于上下睑内、外眦部皮肤。

(三)病变形态:溃疡浅在,边缘隆起内卷,质硬,基底呈火山口状。上有毛细血管及痂皮。

(四)病情发展:病程长,发展慢,无疼痛不适,可向眼球眼眶深部及邻近组织转移。

转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并行病理检查。

一、治愈肿瘤消失或经手术切除,创口愈合。

二、好转经冷冻、放射、激光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

三、未愈肿瘤无缩小,病情有进一步恶化。

睑板腺癌

一、临床表现

(一)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好发于上睑,大多数发展较慢,少数病例恶性程度高,发展快,易转移。

(二)初起时睑板面有一无痛性逐渐长大之小硬结,边缘清楚,表面皮肤完整,相应之结膜面稍充血,可有黄白色豆腐渣样斑块状物。对临床反复发作的“霰粒肿”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

(三)若睑缘受累可继发睑缘炎:睑缘皮肤萎缩,秃睫,继而在睑缘可形成痣样肉芽肿或乳头状肿块。

(四)肿瘤在睑板内弥漫性增长,可突出于睑板或穿破皮肤,形成黄白色叶状肿块,表面有溃疡和出血,晚期可发生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转移。

二、检查

外眼常规视诊。

三、诊断标准

(一)发病年龄:多见于老年女性。

(二)发病部位:好发于上睑,有反复发作的“霰粒肿”病史。

(三)病变形态:初起为睑板面无痛性硬结,境界清,结膜面局限性充血,表面皮肤完整。硬结内刮除物呈黄色豆腐渣样。

(四)病情发展:一般发展较慢,肿瘤在睑板内呈弥漫性生长,可突破睑板或皮肤.晚期有耳前及颌下淋巴结转移。

(五)病理切片检查可确诊。

本病一医院行手术治疗作手术切除。

一、治愈肿瘤切除,创口愈合。

二、好转肿瘤经放射治疗或化疗后明显缩小。

三、未愈肿瘤无变化或进一步恶化。

倒睫与乱睫

一、临床表现

(一)睫毛向后或不规则生长触及眼球、角膜,患眼疼痛流泪,持续性异物感。

(二)倒睫长期摩擦眼球、角膜,可致结膜充血、血管新生,手电筒侧照可见角膜浅层灰白色混浊,重者可引起角膜溃疡。

二、检查

凡能引起睑内翻的各种原因均可致倒睫或乱睫发生。如沙眼、睑缘炎、睑腺炎、睑烧伤、睑外伤等。

外眼常规检查,手电筒视诊。

(一)少数几根倒睫可用拔睫镊拔除。

(二)倒睫医院行睑内翻矫正手术。

一、治愈倒睫矫正,眼刺激症状消失。

二、好转倒睫基本矫正,因乱睫仅残余少许几根倒睫,刺激症状明显减轻。

三、未愈倒睫未能矫正,仍有明显刺激症状。

睑内翻

一、临床表现

(一)睑缘内卷,部分或全部睫毛倒向眼球表面。

(二)相应部位球结膜充血,严重者可致角膜混浊、溃疡,视力不同程度减退。

(三)有流泪、怕光、溢泪刺激症状,异物感、磨擦感,致角膜溃疡者有眼痛。

二、检查

(一)外眼常规检查,视诊。

(二)手电筒侧照可见角膜混浊、溃疡。

(三)临床上将睑内翻分成四类:

1.瘢痕性睑内翻:多发生于上睑,在睑结膜面及睑板上可见瘢痕组织。

2.痉挛性睑内翻:下睑多见。由于眼轮匝肌异常收缩。眼睑痉挛致睑缘内卷。

3.老年性睑内翻:老年人眼睑皮肤、眶隔松驰,下睑缩肌无力,眼睑缺乏支撑。

4.先天性睑内翻:多见于婴儿,主要发生在下睑内侧,常伴有内眦赘皮。

三、诊断标准

(一)睑缘内卷睫毛倒向,可刺激角膜,眼球。

(二)眼有怕光、流泪、刺痛感。

根据睑内翻的性质和分类,医院采取不同术式的内翻矫正术予以矫正。

一、治愈内翻矫正,伤口愈合,不影响眼睑外形和功能。

二、好转内翻基本矫正,眼部不适症状改善。

三、未愈内翻未能矫正,仍有眼部不适症状。

睑外翻

一、临床表现

(一)眼睑向外翻转,结膜暴露。

(二)下睑外翻波及下泪小管,导致溢泪及下睑湿疹。

(三)眼睑外翻,结膜长期暴露致干燥充血,久之变粗糙肥厚。严重者可发生暴露性角、结膜炎,甚至发生角膜溃疡、混浊。患者可表现为有流泪、怕光、溢泪刺激症状,异物感。

二、检查

(一)外眼常规检查,视诊。

三、诊断标准

(一)睑缘向外翻转。

(二)结膜暴露,干燥充血,变得粗糙增厚。

(三)下睑外翻可有溢泪及长期下睑湿疹。

(四)严重者可导致角膜溃疡,混浊。

若角膜暴露,可给予抗生素滴眼液及眼膏滴眼缓解症状,并医院行外翻矫正术行手术矫治。

一、治愈眼睑外翻矫正,伤口愈合。

二、好转外翻基本矫正,眼部不适症状改善。

三、未愈眼睑外翻未能矫正,仍有眼部不适状症。

上睑下垂

一、临床表现

(一)单眼或双眼提上睑肌功能不全或丧失,自然睁眼平视时,轻者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超过3mm,中等程度下垂遮盖角膜l/2,重度下垂者超过角膜l/2或遮盖全部角膜。

(二)双眼上视时,下垂侧眉毛高竖,以额肌皱缩来补偿提上睑肌功能的不足,患侧额部皮肤有明显横行皱纹。双侧下垂者常需仰头视物。先天性上睑下垂有的可合并上直肌功能不全或麻痹。

(三)重症肌无力引起的肌原性上睑下垂可以是单侧性,但多为双侧性的,伴有或不伴有眼外肌运动障碍。晨起时症状较轻,渐之症状加重,肌肉运动越多上睑下垂越明显。

二、检查

(一)眼部检查:

1.检查双眼眼外肌运动有无障碍,有无Bell氏现象,让患者咀嚼观察有无瞬目反射。

2.测量原位时睑裂高度及眼睑下垂量,判断上睑下垂的程度。

3.指压眉弓测试提上睑肌功能。睑缘活动度4mrn以下者表示肌力很差,5~7mm为中等,8mm以上为良好。

4.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三、诊断标准

(一)先天性上睑下垂

1.自然平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超过3mm。

2.上视时下垂侧眉毛高竖,额部皮肤起皱。

3.指压眉毛测试眼睑不能睁开、睁大。

4.部分患者伴有眼球上直肌及其他眼外肌麻痹.

(二)后天性上睑下垂

1.见重症肌无力章节。

2.机械性上睑下垂,眼睑有淀粉样变性、严重沙眼或肿瘤,外伤,炎症等因素存在。

3.神经麻痹性上睑下垂,有动眼视经或交感神经麻痹一系列症状及体征。

上级医院手术治疗。

一、治愈手术伤口愈合,双侧者术后自然平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缘不超过3mm、单侧者术眼与健眼眼睑位置基本对称或相差不超过2mm,且闭睑功能正常。

二、好转手术伤口愈合,术后平视时上睑下垂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未达到治愈标准。

三、未愈术后上睑下垂仍同术前。









































白癜风那里能治好
白癜风口服什么药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d.com/lxyy/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