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睑病 > 对应症状

百病拔罐大全

耳鸣、耳聋的拔罐疗法耳鸣是听觉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患者自觉耳内有声,鸣响不断,时发时止,重者可妨碍听觉。

耳鸣是听觉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患者自觉耳内有声,鸣响不断,时发时止,重者可妨碍听觉。引发耳鸣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药物中毒、急性传染病、噪声损伤、颅脑外伤及老年性耳聋等。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耳失聪敏、听声不远或闻声不真,重则听力消失。本病常因内耳迷路炎、中耳炎、耳硬化、耳内肿瘤、药物中毒、内耳震荡及老年性耳聋等引发。一般分为风热侵袭和肝胆火旺2型。

一、风热侵袭

(一)症状

起病较速,突发耳鸣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疼。

(二)治法

(1)选穴 风池、大椎、风门、下关、支沟、外关。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3-2-1)。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3-2-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同,见图3-2-1)。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方有一凹陷,若张口则该凹陷闭合和突起,此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21-1)。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7-2-1)。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7-2-1)。

(3)拔罐方法闪罐法,每穴闪罐20~30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肝胆火旺

(一)症状

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伴偏头痛、口苦、鼻咽发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易怒。

(二)治法

(1)选穴 曲池、支沟、外关、行间、太冲。

(2)定位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7-2-1)。

图7-2-1曲池、支沟、外关

支沟:见前。

外关:见前。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3]。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6-3)。

(3)拔罐方法 刺络闪罐法。用梅花针对上述各穴进行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给予闪罐,每穴闪罐20~30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预防本病,应避免水、泪进入耳内,擦鼻涕时两鼻翼用手指交替压紧释出。

(2)耳鸣患者特别要注意调适情志,不大喜大悲,不暴怒暴怨,保持心态平衡,心情舒畅。

(3)加强营养,劳逸结合,睡眠充足,节制房事。

(4)拔罐治疗耳聋对听力尚未完全丧失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对听力已经完全丧失的患者疗效较差。

(5)治疗期间要多注意休息,避免接触有高分贝噪声的环境,必要时要结合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

(6)早期治疗,鼓膜可愈合,听力能恢复,多可治愈,如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或变为他证。

(7)经久不愈者常需要手术根治。

四、病例

马某,女性,65岁。平素性格暴躁,与邻居吵架后突发耳聋3天,伴有胁肋部胀闷疼痛,头痛,口苦口干,面红目赤。穴取曲池、行间、下关、中渚、外关,采取刺络闪罐法。用梅花针对上述各穴进行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给予闪罐,每穴闪罐20~30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听力较前有所恢复,继续巩固2疗程,诸症悉愈。麦粒肿的拔罐疗法

麦粒肿俗称“偷针眼”,是眼睑腺体受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麦粒肿俗称“偷针眼”,是眼睑腺体受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麦粒肿分内、外两种。睫毛毛囊周围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外麦粒肿;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内麦粒肿。临床症状为:初期眼睑痛痒,睫毛毛囊根部皮肤红肿,有状如麦粒硬结,睑缘有水肿;继则红肿热痛加剧,拒按;轻者数日消散,重者化脓破溃,排脓后自愈。一般分为风热外袭、热毒上攻2型。

一、风热外袭

(一)症状

发病初期,眼皮患处红肿痒痛,触碰患处有硬结,有压痛,或伴怕风,发热,周身不适,头痛等。

(二)治法

(1)选穴 太阳、风门、肺俞、外关、合谷。

(2)定位 太阳: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见图2-1-7)。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2)。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3-4-1)。

(3)拔罐方法 太阳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即可。风门、肺俞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二、热毒上攻

(一)症状

眼睑红肿,灼热疼痛,硬结肿大,不敢触摸,外眦部的麦粒肿可引起球结膜水肿,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多伴有口渴喜饮,大便干、小便黄等。

(二)治法

(1)选穴 太阳、耳尖、大椎、曲池。

(2)定位 太阳:见前。

耳尖: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见图7-1-1)。

图7-1-1太阳、耳尖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3-1)。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3-4-1)。

(3)拔罐方法太阳、耳尖两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以2~3毫升为宜,大椎、曲池两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患处切勿用手挤弄,防止炎症扩散引发其他部位的疾病。

(2)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调节,食物宜清淡,忌食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戒除烟酒,多休息。

(3)平素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防止发病。

四、病例

朱某,男性,25岁。左上眼睑红肿灼热疼痛3天,检查左上眼睑处有一红肿硬结,球结膜充血,触及疼痛较甚,伴有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诊断为麦粒肿。穴取太阳、大椎、曲池、肺俞、光明,采取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治疗当天左眼睑红肿灼热疼痛感大减,治疗1疗程后痊愈。

眩晕的拔罐疗法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有旋转不定的感觉,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分为气血亏虚、痰浊中阻2型。

一、气血亏虚

(一)症状

眩晕,动则加剧,遇劳累则发作,伴有神疲懒言,四肢乏力,自汗出,面无光泽,色较苍白,唇甲淡白,时有心跳快,睡觉差。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百会、印堂、脾俞、足三里。

(2)定位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8-2)。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见图2-l-8)。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11)。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百会、印堂两穴局部涂抹万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肤潮红,无痧点为止,不留罐。脾俞、足三里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百会、膈俞、气海、三阴交。

(2)定位 百会:见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5-3]。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见图2-7-5)。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6-4)。

(3)拔罐方法刮痧拔罐法。百会穴局部涂抹万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肤潮红,无痧点为止,不拔罐。膈俞、三阴交、气海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痰浊阻滞

(一)症状

视物旋转,自觉头重,胸闷,时有恶心感,呕吐痰涎,胸腹部闷满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头维、太阳、风池、中脘、丰隆。

(2)定位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耳前鬓角前缘向上直线与前发际交点上5分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9-1)。

图2-9-1头维、太阳、风池

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见图2-9-1)。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2-9-1)。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与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4-4]。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平腘横纹与足腕横纹连线之中点,在胫骨、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约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2)。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头维、太阳、风池三穴局部涂抹万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肤潮红,无痧点为止,不拔罐。中脘、丰隆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头维、内关、阴陵泉、丰隆。

(2)定位 头维:见前。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4-5)。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1-10]。

丰隆:见前。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头维穴局部涂抹万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肤潮红,无痧点为止,不拔罐。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对症治疗

眩晕患者症状发作时多伴有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试用以下治疗方法。

(1)配穴 上脘、内关、合谷、足三里。

(2)定位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见图2-9-2)。

内关:见前。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

图2-9-2上脘

足三里:见前。

(3)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本病效果不错,但应分辨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2)避免可能导致眩晕的各种外部因素,调适情志,保持平和心态。

(3)劳逸结合,戒除烟酒,节制房事,不做头部剧烈运动。

(3)对颅内病变引起的眩晕应手术治疗,不宜拔罐。

(4)刮痧治疗之前不要空腹。

五、病例

江某,男性,54岁。头晕5年,每当劳累后头晕症状加重,伴有精神疲倦,全身乏力,失眠,面色无华。穴取脾俞、足三里、百会、印堂,采取刮痧拔罐法。百会、印堂两穴只刮痧不拔罐,以局部潮红无痧点为度,脾俞、足三里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患者头晕大大减轻,其余症状有所改善,继续以前法治疗3疗程,基本痊愈。

湿疹的拔罐疗法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屈侧、手、面、肛门、阴囊等处。本病常因接触过敏原而引发,如化学粉尘、丝毛织物、油漆、药物等。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屈侧、手、面、肛门、阴囊等处。本病常因接触过敏原而引发,如化学粉尘、丝毛织物、油漆、药物等。此外,强烈日晒、风寒、潮湿等也会引发。湿疹在临床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期可出现皮肤潮红、皮疹、水泡、脓疱,有渗出、结痂和瘙痒;慢性期可出现鳞屑、苔藓等皮损,皮疹有渗出和融合倾向。无论是急性湿疹还是慢性湿疹,常呈对称分布,且会反复发作和相互转化,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一般分为脾虚、血虚、湿热3型。

一、脾虚

(一)症状

皮肤黯淡不红,湿疹如水泡,隐在皮肤内,只有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多见面色差,饮食不香,胃口差,大便次数多且质地清稀,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2-1]。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2-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4)。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见图5-4-3)。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条点燃温灸各穴15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火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血虚

(一)症状

症见身起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血海。

(2)定位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3-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图6-3-大椎、风门、肺俞、膈俞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湿热

(一)症状

发病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泡,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质黏而有腥味,结疤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脾俞、曲池、血海、三阴交。

(2)定位 大椎:见前。

脾俞:见前。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3-4-1)。

血海:见前。

三阴交:见前。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大椎、曲池两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忌食鱼、虾、海鲜及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皮损部位不可暴晒,也不宜用热水烫洗和肥皂擦洗,尽量避免搔抓,若因搔破感染者,应配合药物外治。

(2)远离过敏原,如化学粉尘、油漆及有毒化学制剂等。

五、病例

胡某,男性,28岁。患湿疹不愈1年余,小腹部湿疹病灶约5厘米×8厘米,胸上部两侧湿疹病灶各约4厘米×6厘米,呈淡红色斑丘疹,见干燥脱屑、瘙痒,搔破可见流水,伴有不思饮食,睡眠差,大便溏薄。穴取足三里、脾俞、胃俞、血海、风门,采取灸罐法,用艾条对上述各穴进行温和灸,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为度,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瘙痒大减,余症状稍有改善,再连续治疗3疗程后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荨麻疹的拔罐疗法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风团块,大小不一,小如芝麻,大如蚕豆,扁平凸起,时隐时现,奇痒难忍,如虫行皮中,灼热,抓瘙后增大增多,融合成不规则形状。此病常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十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急性发作者数小时至数天可愈,慢性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月甚至数年。现代医学认为,吃鱼、虾、海鲜等食物;或接触化学物质、粉尘;或蚊虫叮咬、日光暴晒、寒风刺激;或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皆可引发此病。一般分为风热、血虚2型。

一、风热

(一)症状

发病急,风团色红,灼热剧痒;兼见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胸闷腹痛、恶心欲吐。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膈俞、曲池、神阙、血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1-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1-1]。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1-1]。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5-2-1]。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3-4-1)。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见图2-1-15)。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

(3)拔罐方法 闪罐法、刺络拔罐法。神阙穴用闪罐法。大椎、曲池两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二、血虚

(一)症状

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神疲乏力,不思饮食,睡眠差,口干不思饮,手足心热。

(二)治法

(1)选穴 风门、脾俞、胃俞、神阙、血海、足三里。

(2)定位 风门:见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2-1]。

图6-2-1风门、脾俞、胃俞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2-1]。神阙:见前。

血海:见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4)。

(3)拔罐方法 闪罐法、灸罐法。神阙穴用闪罐法。余穴用艾条行温和灸,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为度,后留罐l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原很难找到,对某些慢性荨麻疹较难根治,避免接触过敏原,并积极查治可能引发本病的原发病证。

(2)在治疗期间忌食鱼虾、海鲜等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多饮绿茶,保持排便畅通。

(3)如急性发作,并伴有呼吸困难(合并过敏性哮喘)、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采取中西医药物综合疗法治疗,以免发生窒息、危及生命。

四、病例

吴某,男性,34岁。皮肤奇痒1年余,伴有神疲倦怠,夜眠欠安。胸腹部及四肢均见豆瓣大之红色丘疹,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穴取足三里、脾俞、胃俞、血海、风门,采取灸罐法,用艾条对上述各穴行温和灸,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为度,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治疗2疗程,诸症悉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痤疮的拔罐疗法

痤疮是指人体的面部、胸部、肩颈部、背项部的局部皮肤表面出现的,形如粟米,分散独立,分布与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头丘疹,用力挤压,可见有白色米粒样的汁液溢出,且此愈彼起,反复出现,又称肺风粉刺。

痤疮是指人体的面部、胸部、肩颈部、背项部的局部皮肤表面出现的,形如粟米,分散独立,分布与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头丘疹,用力挤压,可见有白色米粒样的汁液溢出,且此愈彼起,反复出现,又称肺风粉刺。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脂腺疾病,因青春期性腺成熟、睾丸酮分泌增加、皮脂腺代谢旺盛、排泄增多,过多的皮脂堵塞毛囊口,经细菌感染而引发炎症所致。本病也可因过食脂肪、糖类、消化不良等因素而引发。在青春期过后,约30岁大多可自然痊愈。一般分为肺经蕴热、胃肠湿热、瘀血阻滞3型。

一、肺经蕴热

(一)症状

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燥。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合谷。

(2)定位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l-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1-1]。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1-1]。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3-4-1)。

图6-1-1大椎、风门、肺俞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

二、胃肠湿热

(一)症状

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黏滞不爽。

(二)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天枢、曲池、合谷、内庭。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侧髂前上棘之连线与脊柱之交点即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4-5-2]。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见图2-18-1)。

曲池:见前。

合谷:见前。

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12-2)。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曲池、内庭两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曲池穴上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瘀血阻滞

(一)症状

痤疮日久,粉刺、脓包都有,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膈俞、合谷、血海、委中、太冲。(2)定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5-2-1]。

合谷:见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见图2-23-3)。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l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3]。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膈俞、委中、太冲3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膈俞、委中两穴上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1)严禁用手挤压皮疹,以免引起继发感染,遗留瘢痕,有碍美容。

(2)本病以脂溢性为多,治疗期间禁用化妆品及外擦膏剂,宜用温水硫磺肥皂洗面,以减少油脂附着面部而堵塞毛孔。

(3)治疗期间多休息,避免过食脂肪、糖类食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常。

五、病例

马某,女性,26岁。面部红疹发痒半年,此消彼起,持续不断,搔破后灼热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大便秘结。查体:面部皮疹紫红、油光发亮,大者如绿豆,小者如米粒,边缘清楚,有的皮疹可见有白色脓点。穴取内庭、大肠俞、天枢、曲池、合谷,采取刺络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针轻叩剌,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上述各穴(除内庭外)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共治疗4疗程后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点击上方右侧工具栏分享到朋友圈!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白癜风是什么导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d.com/dyzz/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