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不暝眩,厥疾弗瘳”,伤寒论中多有言及病邪与正气交争,出现排病反应,知晓祛邪途径各不同,了然于胸,方能在病前不失方寸。在服用中药以及进行针灸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特别是服补充阳气的药方时,当人体阳气充足了,就会不断地输向全身经络、脏腑。但是各人经络畅通程序不同,经络内正邪相争激化,元气不断冲击病气,并使病人驱逐出体外,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排出邪气,恢复健康的反应。有时服用疏通气血、排除阻滞的方子时也会出现明显的排邪反应。以下列出数种情况,患者要有一个定见,如果是排邪反应,就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改善或修复病体。当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如果不是排邪反应,医生千万不要执着,对于药物不良反应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便帮助病人及时改方或者停药。
由于邪气进入机体的部位不同,性质不同,导致的疾病不同,况且,不同人体的体质亦不同,因此,排出邪气的途径各种各样。结合临床观察,一般来说,病气大致会从下列几个途径排出。
1
四肢末端:两手和两足是全身肢体的最末端,也是最容易排出邪气的地方。一般来说,邪气的来路亦即邪气的出路。邪气多数是从四肢,从肌表向躯干,向内脏侵入的。而排邪时,又会从来的路径排出去。临床观察,侵入人体的病气常呈冷风(风)、冷汗(寒)、粘汗(湿)等形式从手足的八邪、十宣、八风、气端和劳宫、涌泉等穴位排出体外。排病反应时,经络内可能产生移痛反应。移痛时,病气所经过处,常伴有痛、酸、胀、麻、痒等感觉。
2皮肤:阳气激活后,人体自我调节,寒气会由皮肤排出体外。皮肤排寒时,浑身冒冷汗,皮肤排湿时,大汗淋漓,甚至出粘汗。有的人,粘汗如胶水或黄油,色深、异臭、极粘。排汗出,应及时用干毛巾擦干,避免受风,切勿用冷水冲洗。
还有的人出疹子,这也是肝内的毒素以及体内的废物排出来了。一般过敏性体质多见此类反应。根据疹子排出的部位,可以推算出排邪的经络,比如足底涌泉穴处出疹子,那是少阴经的毒邪出来了,如果是足背部,那是阳明经的毒排出的部位,其他部位皆如此。
3尿液:饮症患者,身有水肿。待任脉畅通后,水饮会从大小便中排出。水饮排出后,水肿即退。暑火也从尿中排出,暑火者,尿色极黄,排尿时会有尿道刺痛感,排尿后尿道刺痛感消失,此时应多饮温开水,以助排毒。
4消化道:不少病人服药后会出现便秘,或者腹泻,每天去几次厕所,总觉排便不畅。或者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但不会特别难受,继续服药即可自然消失。这都是胃肠道反应,胃肠道的反应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胃肠道是多数病邪向体外排出的通道,体内太多的废物以及毒素多数从大肠排出,因此,它的反应是极为复杂的。腹泻时,一天之中甚至会泄近3至10次,有的病人甚至于一天大便15次,大便色黑,或者极臭,或者如水样,但不会有疲劳感,大量腹泻后病人反而觉得异常轻松,一点儿也不累。
5呼吸道:至于督脉以及太阳经的寒气,可能通过打喷嚏排出。如果印堂受了风寒邪气,可能通过流涕排出。临床上经常见到病人出现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或忽然怕冷、怕风,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这是太阳经正气在攻邪的反应。邪气曾经由太阳经进入体内,现在邪气排出时又经过太阳经了,所以,就会出现忽然感冒的反应。这些都是机体努力排除风寒邪气的反应。一般各种风寒所致的疾病,只有将风寒排出体外,疾病才能治愈。
6经络肌表:有时病人会出现周身肌肉、骨节剧烈疼痛,或者腹痛,甚至疼痛难忍。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一两小时的情况,这是阳气在经络中运行,把潜伏的阴邪驱逐出来的反应。此时阳气正在修复病灶,以全面恢复机体的正常机能。如果身体有湿热感,那也是经络气血运行畅通而旺盛的自然反应。有些肌肉痿缩的重病人,会反复出现浑身各处肌肉的疼痛,有时会剧痛难忍。而且可能会伴有呕吐,口苦、发热等情况,这些都是身体阳气旺盛,修复病体,祛邪通过经络肌表向外排出的表现。
7孔窍:孔窍是邪气容易侵入的途径,亦是邪气排出的途径之一。我们周身有不少孔窍,如眼、耳、鼻、口、下阴、肛门、尿道等等。治疗后如果忽然出现牙齿热痛,或耳内疼痛,或流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或喉咙又干又痛,或早晨醒来时眼屎很多,或腹泻,或耳内鼓荡,或耳鸣等等,都是阳气通畅后,邪气自孔窍排出的反应。腹泻一般是六腑的邪气排出的必经过程。耳朵是少阴肾脏的邪气排出的途径之一,有时也会出现短暂的耳鸣,是邪气排出的反应,但一过而止。
8六经顺序排邪反应:邪深伏厥阴时,如果突然出现心慌,或口渴,或不爱吃饭,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这表示邪气自厥阴转出少阴、太阴,病根已经开始松动了。适当多喝点水。一般来说,邪气的排出顺序是自阴而阳。具体来说,自厥阴、少阴,而至太阴。自阳明、少阳而至太阳。太阴的排出途径往往是阳明胃肠道,而太阳的排出途径则是肌表。但也有从少阴直接至太阳排出体外的。因为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二者互根互转。如果少阴阳气不足之体质,一感邪气则会经常自太阳直入少阴。比如感冒挂水后猝死,或者从感冒、咳嗽变成心肌炎、急性肾炎的患者,都是少阴阳虚体质。
9人体突出部位亦是排邪的常见途径:人身除躯干外,其他部位都属突出部位,如四肢、头、鼻等。机体阳气一旦充足了,就会从躯干向突出部位输送阳气,邪气则在这些部位被驱赶出体外。如忽然头痛难忍,或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前额痛等,这是阳气充足,祛邪于外,邪气与人体本身的正气相争的自然反应。疼痛越是剧烈,则邪正相争越是剧烈,越是需要继续服药,或加大剂量,以扶助阳气,祛邪外出。有时四肢也会出现疹子,或者疼痛,或者麻木,或者瘙痒,也都是邪气不能立足于脏腑,向四肢部位逃窜的反应。
10感情反应:排邪时可能产生自发性的哭、笑、呼喊、呻吟、歌唱和言语等感情反应。其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各种感情反应发生于不同的心理状态。哭:大多数人发生于受委屈之后,伤心、忧郁的病人。受委屈后,欲哭不得,不曾发泄,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紧张。临床上经常见到的是抑郁症患者,出现不能控制的哭泣,哭完觉得非常轻松。往往病人需要数次的哭泣才能完全地舒解抑郁的肝气。比如,一般女性患者经治疗后,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悲伤、委屈欲哭等情况,数日后自然消失,疾病亦随之显著缓解或痊愈。这是郁气郁滞患者经常出现的反应。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病人,都是由于肝气先郁,继则气滞痰凝所造成的。因此,扶助阳气后,肿块都会慢慢地缩小,症状也就减轻,或者治愈了。
邪气性质亦决定排邪方式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热燥火等不同性质的邪气,因于不同的病患体质,其排出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1风邪:单纯的风邪致病,多导致感冒、头痛、身痛、四肢痛等,其排邪包括打喷涕、发烧、出汗以及四肢周身部位的酸痛痒麻胀等方式排出。但一般多是风邪夹着寒邪以及湿邪等一起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其排邪方式亦因所夹邪气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寒邪:脏腑寒邪较重的病人,如四肢痿痹不用等病,服药后可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浑身怕冷,觉得病似加重,且有冷气从身体里面向外透出的感觉。这是体内阳气渐充,祛除阴邪于外的表现。常见妇女坐月子期间所患的风寒痹症,经治疗后,常常出现四肢末梢向外冒凉气的感觉。此时阳气得药助而盛,邪气欲退未退,暂时停在肺及肌肤、皮毛等部位。待完全把邪气驱除于体外。3湿邪:湿邪多胶滞于全身的经络、上中下三焦,表现为肢体沉重,甚至于水肿、畏寒、痰多等。排出时,湿邪移至手足,手足除有上述的痛、酸、麻、胀、痒等感觉外,还可能起水泡、发湿疹、蜕皮等。还有一种情况,病人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粘汗。这是因为阳气盛了,湿邪从内排出于外,表现为太阳气化不利的情况。此时正是攻邪治病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停药。4火邪: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类似实火的反应,如忽然烦躁不安,或面部发红发热。这些都属于火毒所致的疾病,阳气得到补充,血脉末梢被疏通多以疮、痒、肿痛、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这是服药的自然反应,不是补阳多了,相反是阳气还不足,当继续服药,这些反应一般两三天就会消失,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现。有时火邪不是从外界来的,而是客于体内的寒气郁久而化成火热邪气了,其排出的反应也与上类似。
5痰邪:一般痰湿邪气所致的疾病,多以大量咳痰、无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这是脾肾阳气得到补充,把冰伏的阴邪化开了,邪化为水自然排出体外,应继续服药到大便不黑不臭不泻为止。切不可服止泻药,以免留邪于内。6瘀邪:因为瘀血内伏所致的疾病,在阳气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经等排出。瘀滞于经络的血瘀证,病人会忽然腰部酸痛如折;或体表发麻,或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淤滞的经络时所出现的必然反应,这也是阳气祛邪透出机体肌肤时的反应,只需继续服药,等邪气彻底散出去了,这些情况就会消除。7燥邪:燥邪为阳邪,其重者会影响心神,导致狂躁症,这类患者近于康复时则可能出现手指干裂。另外,象秋季的燥咳亦是燥邪所致,燥邪排出机体时往往会出现面红、舌红、小便黄、大便黑臭而稀等反应。邪气的性质也会影响排病反应的持续时间。风性轻,易动,极易排出;湿性粘,排出较慢;寒散入肌肉,又较湿慢;痰性滞,需体内津液溶化,排出最慢。如何头上白癜风怎么治北京白癜风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