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34年,护理过非典、艾滋病等27种传染病患者5万多人,她的手机成为艾滋病患者的求助热线,她被喻为“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习近平总书记曾2次为她颁奖,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3月6日,人民大会堂“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暨表彰大会,王克荣作为获奖代表之一上台发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年护校毕业后,我来到医院,开始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先后护理过非典、艾滋病等27种传染病患者5万多人。年,我所在的病房开始接收艾滋病病人。那时大家对艾滋病歧视非常严重,一开始我也很紧张,进入病房时,就会用帽子、口罩、隔离衣“武装”自己。20年后,我从当年那个曾经紧张不安的小护士成长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家人”。
01:24△王克荣事迹短视频
我接触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炼钢厂车间负责人老李。那天,车间发生爆炸,所有人都往外冲,只有他毅然逆行冲进火场,关闭了可能会引起大爆炸的阀门,但自己却被严重烧伤,脸、胳膊和手都烧变形了。当时因为输入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浆,造成了感染。听了老李的故事,我被眼前容貌变形的他感动了,我觉得,老李就是英雄,值得所有人尊重。就这样,在与艾滋病人的接触中,我逐渐走近他们,对他们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暗下决心,要为他们多做工作。
艾滋病患者不仅身体上痛苦,精神上也遭受着歧视、恐惧等折磨。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我和同事们想了很多办法,通过郊游、座谈、聚餐等活动,让大家放松心情,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用实际行动把对患者的关怀传递出去。有一次聚餐,患者小李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我没有犹豫,夹起小李饭盒里的肉放进自己嘴里,小李一下惊呆了:“王姐,我家人都做不到这样!”我这样做是想告诉大家,歧视往往来自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消化道是不传播艾滋病的。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们对患者每一次给予、关心和救助,都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我的手机从不离身,24小时开机,存储了多位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每天无论多忙,晚上我都会留出一段时间给患者。我常告诉他们:“有急事给我打电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