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睑病 > 对应症状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经常用布洛芬、别嘌醇等药物,应高度重视这一不良反应……致死率10%!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是一种少见但可危及生命的药物不良发应,虽然目前确切的发病率并不清楚,但后果非常严重。近年来,尽管大家对DIHS的认识逐渐加深

(一)什么是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在年,国外首次报道了由抗癫痫药物诱发的DIHS/DRESS,称为苯妥英钠超敏反应。DIHS,全称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又称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ESS),是一种可致命的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率可达10%。

相较于其他药疹而言,DIHS/DRESS发病迟、潜伏期长、病程长,具有“双峰”特点,即便是停用致敏药物,部分患者症状仍可能持续加重,有11.5%的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DIHS/DRESS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认为是CD8+T细胞介导、针对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的迟发性超敏反应。该病的发病机制也较为复杂,除涉及药物代谢过程中的相关酶缺陷外,还涉及药物的理化特性、机体免疫状态、潜伏感染病毒的再激活等因素。

(二)哪些药物易引发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据文献报道,易诱发DIHS/DRESS的药物可达近50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药物:

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拉莫三嗪;芳香类药约占所有诱发药物的35%,卡马西平最常见,

其次为苯妥英钠和拉莫三嗪;抗生素:占所有诱发药物的11%~37%,万古霉素最常见,其次为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

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解热镇痛药以布洛芬多见,抗痛风药以别嘌醇最常见;

磺胺类药:以柳氮磺吡啶多见;

抗结核药:以利福平最常见,其次为异烟肼,三联或四联抗结核药也常见;

抗心律失常药;

抗肿瘤类药物等。

阿巴卡韦、奈韦拉平也是常见的容易诱发DIHS/DRESS的药物,但不同药物诱发的特征有一定的区别。

近年来,也有疫苗和生物制剂诱发DIHS/DRESS的报道,如JanssenAd26.COV2.S疫苗和Nivolumab。

(三)如何识别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DIHS/DRESS具有药物过敏和病毒感染的复合特征,呈多样化表现,可伴有皮疹、血液系统异常和内脏损害:

淋巴结受累:可见于75%的患者,表现为局部或泛发性淋巴结肿大;

血液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和比例升高;

内脏损害:-肝脏最常受累:最常见,表现为肝肿大,ALT、AST和ALP升高,可伴脾肿大;

-肾脏损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甚至出现间质性肾炎、肾衰;

-肺脏损害:表现为胸膜炎、胸腔积液、肋膜炎等;

-心脏损害: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

-神经损害:表现为头痛、昏迷、运动功能障碍等。

皮肤症状一般在服用致敏药物后2~6周(平均3周)出现。皮疹出现数天前,患者常出现瘙痒、发热等前驱症状,体温可波动在38℃~40℃,持续数周。早期皮损多为泛发的麻疹样斑疹或斑丘疹,也可能是湿疹样或荨麻疹样,少数出现无菌性脓疱和紫癜,严重者可出现类似剥脱性皮炎、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皮损。

此外,约有25%的患者可出现面部、眼睑和/或手部的水肿。以上这些体征对于DIHS/DRESS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当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或实验室指标异常,应考虑DIHS/DRESS的可能:

①迟发性皮疹:从服药到皮疹出现时间大于3周;

②淋巴结肿大:≥2个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③发热:体温38℃;

④内脏损害:ALT为正常值2倍以上、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肺炎或心肌炎;

⑤血液学异常:白细胞升高或降低,嗜酸性粒细胞≥1.5×/L或不典型淋巴细胞5%;

⑥复发病程:尽管停用诱发药物并给予治疗,疾病仍出现病情复发或加重。

当患者符合①~⑤条时,可确诊DIHS/DRESS。

(四)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如何处理?

对于DIHS/DRESS,早期诊断和停用致敏药物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首先要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传统治疗包括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病毒以及血浆置换等方法。

近年来,也有小分子靶向药及生物制剂成功治疗DIHS/DRESS的病例报道。

对症治疗包括降温、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减轻皮肤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期应避免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或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免药物交叉反应加重临床症状或将病情复杂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d.com/dyzz/14894.html